黄曲霉毒素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22:07 2007年8月1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122.5.20.3 (Talk)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5:52 2012年3月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标准)
 
(10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第1行: 第1行:
-黄曲霉的生物学特性 黄曲霉属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曲霉属,也有人仍将其列为半知菌纲的丛梗孢目。菌丝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菌丝具横隔。由气生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为顶囊,顶囊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有单层与双层之分,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圆球形的分生孢子。大量分生孢子的产生,使得整个菌落呈现黄绿色。+[[category:微生物]]
-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常见于发霉的花生仁内,亦生于谷粒(如玉米、小麦、水稻等)、蒿杆、干草、豆壳及油饼等上。+
-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黄曲霉可分为不产毒素菌株和产毒素菌株两大类。不产毒素的菌株主要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我国很早就有利用它来制酱的记载。产毒素的菌株在其代谢过程中可形成一类叫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对人畜危害很大。+
-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
-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以后又发现这类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M1、M2、GM1和P1等。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已知100余种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毒物之一,其中尤以黄曲霉毒素B1产量最高、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实验表明,雄性大白鼠半数致死量为7.2毫克/公斤,雌性为7.9毫克/公斤。国内外均有因食用霉变食品引起人类中毒的报道。如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摄入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或短期摄入高浓度后均可诱发肝癌。+
-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出率更高。
-由于黄曲霉菌侵染粮食作物,其产生的毒素能引起人畜中毒及诱发肝癌,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它的危害呢?首先要控制黄曲霉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湿度及氧气等条件,避免黄曲霉菌的侵染。这里最有意义的方法是控制粮食的含水量,即粮食收获后及时晒干,降低其含水量(如稻谷含水量低于30%,玉米低于12.5%等)。最易霉变的花生还应注意其外壳的完整。其次是已经发生黄曲霉菌感染,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来解决。如为花生,则应及时拣去霉粒,霉粒不可再食;如为大米,因毒素仅存于表层,食用前应于水中搓洗干净;如为玉米,因毒素存于胚部,应碾轧数次以脱胚;如为食用油,应加适量碱,使毒素的六碳环内酯打开形成水溶性的香豆素钠盐,可弃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作用,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限量为 30微克/公斤。我国规定的最高限量是:(单位:微克/公斤)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为20;大米及其它食用油为10;其它粮食、豆类食品为5,但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 
 +===黄曲霉毒素的特性===
 + 
 +----
 + 
 +1、AFT的毒性极强
 +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 
 +2、AFT具耐热性
 + 
 +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如氯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及乙烷。
 + 
 +3、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l,其毒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 
 +(1)急性中毒:
 +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0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
 + 
 +(2)慢性中毒:
 + 
 +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
 + 
 +(3)致癌性:
 + 
 +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
 + 
 +其致癌特点是:
 +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 
 +C 可诱发多种癌,AFT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话互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 
 +===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标准===
 + 
 +----
 +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特别是它的强致癌性,世界各国对于其污染食品的情况都很重视,并对其在食品中含量做了严格限制。
 + 
 +根据毒力的的大小,EU制订了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黄曲霉毒素B1限量2[[ppb]],黄曲霉毒素总量限量4ppb。
 + 
 +中国及国际上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
 + 
 +1、主要国家:
 + 
 +品名中国标准美国标准欧盟
 + 
 +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20 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大米、其它食用油(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 μg/kg (ppb)≤10μg/kg (ppb)≤2、4μg/kg (ppb)
 + 
 +其它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5μg/kg (ppb)≤5μg/kg (ppb)不得检出
 +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乳、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0.5μg/kg (ppb)≤0.5μg/kg (ppb)≤0.05μg/kg (ppb)
 + 
 +2、其他
 + 
 +(1)、WHO/FAO标准。国际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小于15μg/kg;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μg/kg
 + 
 +(2)、南非标准。1990颁布了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允许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10μg/kg,其中黄曲霉毒素B1小于5μg/kg。
 + 
 +(3)、其他标准。印度标准是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小于30μg/kg;越南和阿根廷的标准为黄曲霉毒素B1小于20μg/kg。
 + 
 +===检验===
 +----
 + 
 + 
 +(一)黄曲霉菌菌落及形态观察
 + 
 +黄曲霉菌菌落生长较快,10~14天直径3~4或6—7cm。菌落正面色泽也随其生长由白色变为黄色及黄绿色,呈半绒毛状。孢子成熟后颜色变为褐色。表面平坦或有放射状沟纹,反面无色或带褐色。
 +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分生孢子头呈疏松放射状,继而为疏松柱状
 + 
 +http://www.foodmate.net/lesson/32/05-11_clip_image002.jpg
 +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烧瓶形或近球形。
 + 
 +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 
 + 
 +(二)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 
 +可归纳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三大类。
 + 
 +1、生物学方法
 + 
 +1)抑菌试验
 + 
 +AFT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用其抑菌作用来测定AFT的存在和含量。已经发现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对AFT最敏感。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AFT含量。
 + 
 +2 )荧光测定法
 + 
 +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出荧光的原理,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C培养48~72小时,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
 + 
 +3)大白鼠试验法
 + 
 +AFT对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现损害的是肝脏,其受损范围广,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试验,一般3—4天死亡。
 + 
 +4)鸡胚试验
 + 
 +5)鸭雏试验
 + 
 +鸭雏对AFT非常敏感,致死性强,一般用一次剂量后72小时内死亡。
 + 
 +6)斑点试验
 + 
 +本法用于检测真菌毒素致突变试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门氏菌/微粒体突变性来检测某些样品种AFT的存在与含量。
 + 
 +A先将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变种的菌悬液,与一定量肝组织匀浆混合作倾注平板。
 + 
 +B待凝固后,再将一定量被检物(含AFT)加在平板中央待AFT往外围琼脂中扩散时,围绕中心点将出现密布的回复突变的菌落。
 + 
 +本法作为一种生物学检验法广泛应用于开发安全、有用的化学物质和检测食品或农产品中AFT。
 + 
 +2.免疫学方法
 + 
 +AFT是分子量为312~346的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无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体的产生,故必须与大分子化学基团或蛋白质偶联,成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动物的抗体形成,然后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FT
 + 
 +由于AFT的量一般都较低,因此,检测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近几年来,国外已成功制备了测定B1的酶联免疫测定盒及检测乳中Ml含量的RIA检测盒。这两种检测盒都十分方便,而且快速准确。
 + 
 +===酶联免疫分析定量测定黄曲霉毒素B1试剂盒的测定原理===
 +----
 + 
 +测定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微孔板包被有黄曲霉毒素B1的特异抗体。加入标准或样品[[溶液]]及黄曲霉毒素B1酶标记物和抗体,游离黄曲霉毒素与黄曲霉毒素酶标记物竞争黄曲霉毒素抗体,同时黄曲霉毒素抗体与羊抗体连接。没有连接的酶标记物在洗涤步骤中被除去。将基质/发色剂加入到孔中并且孵育。结合的酶标记物将红色的基质/发色剂转化为蓝色的产物。加入反应停止液后使颜色由蓝转变为黄色。在450nm处(参比波长大于600nm)测量,吸收光强度与样品中的浓度成反比。

当前修订版本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出率更高。

目录

[编辑] 黄曲霉毒素的特性


1、AFT的毒性极强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2、AFT具耐热性

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如氯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及乙烷。

3、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l,其毒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0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

(2)慢性中毒:

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

(3)致癌性:

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

其致癌特点是: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C 可诱发多种癌,AFT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话互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编辑] 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标准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特别是它的强致癌性,世界各国对于其污染食品的情况都很重视,并对其在食品中含量做了严格限制。

根据毒力的的大小,EU制订了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黄曲霉毒素B1限量2ppb,黄曲霉毒素总量限量4ppb。

中国及国际上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

1、主要国家:

品名中国标准美国标准欧盟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20 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大米、其它食用油(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 μg/kg (ppb)≤10μg/kg (ppb)≤2、4μg/kg (ppb)

其它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5μg/kg (ppb)≤5μg/kg (ppb)不得检出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乳、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0.5μg/kg (ppb)≤0.5μg/kg (ppb)≤0.05μg/kg (ppb)

2、其他

(1)、WHO/FAO标准。国际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小于15μg/kg;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μg/kg

(2)、南非标准。1990颁布了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允许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10μg/kg,其中黄曲霉毒素B1小于5μg/kg。

(3)、其他标准。印度标准是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小于30μg/kg;越南和阿根廷的标准为黄曲霉毒素B1小于20μg/kg。

[编辑] 检验



(一)黄曲霉菌菌落及形态观察

黄曲霉菌菌落生长较快,10~14天直径3~4或6—7cm。菌落正面色泽也随其生长由白色变为黄色及黄绿色,呈半绒毛状。孢子成熟后颜色变为褐色。表面平坦或有放射状沟纹,反面无色或带褐色。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分生孢子头呈疏松放射状,继而为疏松柱状

05-11_clip_image002.jpg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烧瓶形或近球形。

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二)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可归纳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三大类。

1、生物学方法

1)抑菌试验

AFT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用其抑菌作用来测定AFT的存在和含量。已经发现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对AFT最敏感。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AFT含量。

2 )荧光测定法

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出荧光的原理,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C培养48~72小时,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

3)大白鼠试验法

AFT对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现损害的是肝脏,其受损范围广,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试验,一般3—4天死亡。

4)鸡胚试验

5)鸭雏试验

鸭雏对AFT非常敏感,致死性强,一般用一次剂量后72小时内死亡。

6)斑点试验

本法用于检测真菌毒素致突变试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门氏菌/微粒体突变性来检测某些样品种AFT的存在与含量。

A先将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变种的菌悬液,与一定量肝组织匀浆混合作倾注平板。

B待凝固后,再将一定量被检物(含AFT)加在平板中央待AFT往外围琼脂中扩散时,围绕中心点将出现密布的回复突变的菌落。

本法作为一种生物学检验法广泛应用于开发安全、有用的化学物质和检测食品或农产品中AFT。

2.免疫学方法

AFT是分子量为312~346的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无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体的产生,故必须与大分子化学基团或蛋白质偶联,成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动物的抗体形成,然后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FT

由于AFT的量一般都较低,因此,检测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近几年来,国外已成功制备了测定B1的酶联免疫测定盒及检测乳中Ml含量的RIA检测盒。这两种检测盒都十分方便,而且快速准确。

[编辑] 酶联免疫分析定量测定黄曲霉毒素B1试剂盒的测定原理


测定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微孔板包被有黄曲霉毒素B1的特异抗体。加入标准或样品溶液及黄曲霉毒素B1酶标记物和抗体,游离黄曲霉毒素与黄曲霉毒素酶标记物竞争黄曲霉毒素抗体,同时黄曲霉毒素抗体与羊抗体连接。没有连接的酶标记物在洗涤步骤中被除去。将基质/发色剂加入到孔中并且孵育。结合的酶标记物将红色的基质/发色剂转化为蓝色的产物。加入反应停止液后使颜色由蓝转变为黄色。在450nm处(参比波长大于600nm)测量,吸收光强度与样品中的浓度成反比。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