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兰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李平兰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上承担本科生《普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乳酸菌基础与应用》、《发酵食品学》、《发酵工程》及研究生《高级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大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项,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加2项。在教育教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3篇。获中国农业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获北京食品学会青年演讲比赛“优秀奖”1项,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奖2项,获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出版教材和著作9部,主编3部,副主编2部,其中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科研上的具体研究方向为:益生菌生物学、生理功能及其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不同食品生境中特定腐败菌及病原菌的风险性评估。

已承担完成了国家863、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食品用双歧杆菌制剂研究”;农业部“八五”项目“乳酸菌质粒提取、生理功能测定及双歧杆菌发酵食品研究”;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题项目子课题“乳酸菌复合发酵蔬菜汁的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项目子课题“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及其发酵剂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和 “冷却肉的安全性评估及微生物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十五”国家863项目“优良微生物发酵剂的研制与开发”子专题“优良双歧杆菌菌株的选育、生理功能特性研究及高效发酵剂的研制”。“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传统肉制品现代加工技术、设备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子课题“干腌火腿中有害微生物的分析与控制”;“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奶业专题“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子课题“乳酸菌资源库的建立”。

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戊糖乳杆菌素31-1的分子特性及其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作用机理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双歧杆菌22-5胞外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及“植物乳杆菌素对肉源李斯特氏病原菌作用机理研究”;国家863目标导向性项目“肉品高活性发酵剂制造核心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重点项目“农业生物兽药创制”;欧盟FP6项目“发展与集成新技术以提升冷冻食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安全”; 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基金项目“太空搭载对短双歧杆菌A04菌株富硒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等。

目前已成果鉴定8项,获奖4项,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获奖论文5篇。35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优良乳酸菌菌株已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并取得保藏证书,其中14株取得专利保藏证书。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5人,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目前指导的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1人。


主要研究工作:

(1)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优良菌株的选育。重点集中在无耐药因子的菌株,耐消化道逆环境菌株,具有黏附定植能力菌株及产生细菌素、胆汁水解酶、活性胞外多糖等活性代谢产物菌株的选育上。

(2)乳酸菌、双歧杆菌优良菌株的生物学、生理功能研究。重点开展了其黏附机理(体外与肠细胞黏附能力、黏附素成分、受体成分及拮抗病原菌能力)、清除活性自由基能力(体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及对DNA损伤的保护)、调节机体免疫能力、润肠通便能力、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3)乳酸菌细菌素的相关研究。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分离筛选产细菌素乳酸菌的体系,得到了多株具有不同抑菌活性谱的乳酸菌种质资源。重点对其中的植物乳杆菌素、戊糖乳杆菌素和肠球菌素进行了活性检测、提取纯化、理化特性、抑菌谱及对特定腐败菌和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并对其在食品中的防腐保鲜效果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