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槟榔     

Betel nut


学名∶槟榔(Areca catecthu L.)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
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在南亚和东印度的人们,有咀嚼槟榔的习惯。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
所谓的“吃槟榔”其实是咀嚼槟榔,并不是把槟榔吃进肚子,只是在咀嚼过程中咽下部分唾液,大部分在咀嚼过程中产生的唾液被吐出,咀嚼到最后的槟榔残渣也被丢弃。
咀嚼槟榔所用的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
咀嚼槟榔时所用的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

咀嚼槟榔用的蒟(Piper betle)的叶
15336_200905111224101efpw.thumb.jpg 15336_200905111224102NlxG.thumb.jpg 15336_2009051112241034qzz.thumb.jpg


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40∼50呎),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於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
於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或熏干),加工后的干果呈深褐色或黑色。
咀嚼时,卷少许於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分布状况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采收与加工
1.采收 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2.加工   
(1)榔玉 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 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 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4)槟榔花 取尚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绿色为佳品。


食用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或与蒟叶一起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貌似醉酒,属于正常现象,可喝糖水或椰子水缓解。


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出汗,头昏致休克.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