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牛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秦川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原产于秦岭以北、湃山以南渭河流域的陕西关中平原。其中以渭南、临潼、咸阳、兴平、武功、乾县和长安等最为著名。

1外貌特征 秦川牛体型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前躯发育良好,具有役肉兼用牛的典型特征。被毛多为紫红或红色,眼圈和鼻镜一般呈肉红色;角短呈肉色。颈稍短,公牛有明显肩峰,垂肉发达。母牛耆甲低而薄,肩长而斜且多肉,胸部宽深,背腰平直,尻稍斜。四肢结实。蹄质坚硬,呈圆形。

2肉用性能 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该品种易于肥育,肉质细嫩,瘦肉率高。在中等饲养水平下,18月龄公、母、阉牛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00克、550克和590克;宰前活重相应达436.9千克、365.6千克和409.8千克。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胴体产肉率86.8%,骨肉比1:6.13,眼肌面积91平方厘米,胴体中脂肪含量低,为11.65%,肉质好,大理石纹明显。育肥至20~24月龄,屠宰率可达63.02%,净肉率达52.95%。

3优缺点 秦川牛是陕西省地方良种,体躯高大,肌肉丰满,发育匀称,骨骼结实,性情温和,易于管理。但体型存在尖尻、肢势不正等缺点。

秦川牛因产于“八百里秦川”而得名,被誉为“国之瑰宝”。

秦川牛为中国地方良种,是中国体格高大的役用牛种之一。

秦川牛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以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高陵、武功、扶风、岐山等15个县、市为主产区。还分布于渭北高原地区。甘肃省庆阳地区原产早胜牛。70年代主要引用秦川牛改良,于1980年经省级鉴定,并入秦川牛。总头数在70万头以上。关中地区自右以来种植苜蓿,也是历代粮食主产区,农民对饲养管理和牛种选择积累有丰富经验。由于当地耕作精细,农活繁重,车辆挽具笨重,牛只都比较大。选种遵循家农谚:“一长”“二方“三宽”“四紧”“五短”的要求;在毛色上非紫红色不作种用,这些对现代秦川牛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体型外貌上,秦川牛属较大型的役肉兼用品种。体格较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肩长而斜。中部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长,长短适中,结合良好。 荐骨部稍隆起,后躯发育稍差。四肢粗壮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蹄叉紧。公牛头较大,颈短粗,垂皮发达,鬐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鬐甲低而窄。 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弯。公牛角14.8厘米,母牛角长10厘米.毛色为紫红,红,黄色三种。鼻镜肉红色约占63.8%,亦有黑色、灰色和黑斑点的,约占32.2%。角呈肉色,蹄壳分红、黑和红相间三种颜色。

在生产性能上经肥育的18月龄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为50.5%。肉细嫩多汁,大理石纹明显。泌乳期 为7个月,泌乳量715.8土261.0千克。 鲜乳成分为:乳脂率4.70土1.18%,乳蛋4.00+0.78%,乳糖率6.55%,干物质率16.05土2.58%。公牛最大挽力为475.9土106.7千克,占体重的71.7%在鳘殖性能上,秦川母牛常年发情。在中等饲养水平下,初情期 为9.3月龄。成年母牛发情周期 20.9天,发情持续期平均39.4小时。妊娠期285天,产后第一次发情约53天。秦川公牛一般12月龄性成熟,2岁左右开始配种。秦川牛是优秀的地方良种,是理想的杂交配套品种。

秦川牛被毛红色,体格高大,前躯发达,中躯较长,四肢坚实,角短小而钝。成年公牛活重594.5千克+-116.7千克(也有超过900千克的),母牛381.3千克土72.1千克;公牛体高141.4厘米土6.3厘米,母牛124.5厘米土6.0厘米。

秦川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据西北农业大学研究报道,18月龄育肥屠宰的秦川牛(公5,母8,阉2),平均日增重为550(母)~700(公)克,屠宰率58.3%,净肉充50.5%,胴体产肉率86.8%,肉骨比6.1,眼肌面积97.0平方厘米。13月龄牛肌肉总氨基酸,臀肌92.37%,眼肌93.44%;其中必需氨基酸,臀肌48.22%,眼肌42.33%,赖氨酸分别为9.59%和9.50%。肉质细致,大理石纹明显,风味很好。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