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粿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甜粿即石狮甜粿,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小吃,农历年初的一种民俗。石狮甜粿形似满月,颜色洁白,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它以优质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条、金橘、香料等为原料。

  节日民俗

  蒸甜粿是闽南地区(主要是农村)农历年初的一种民俗,每个乡村(或一个大的姓氏宗族)在每年的一个固定日子(农历正月到三月这段时间.

  制作方法

  备好等量的糯米粉和白砂糖(基本上各10斤),烧好开水将白砂糖冲成糖浆水,糖浆水放凉后与糯米份搅拌成浆糊状(一般会放置一晚),蒸笼垫上腐膜,将糯米浆倒入,蒸笼盖尽量密封,用旺火蒸10到15个小时(时间越长出来的甜粿颜色越红亮),一两个小钟注意往蒸笼下加水。

  食用方法

  方法一:冷食。石狮的年糕有点像年糕,但是很大的一点不同——即使未经过加热,它也是软的。凉凉糯糯甜甜的甜粿是作为茶点的首选之一。

  方法二:蒸过之后食用。甜粿蒸过之后,会更软更粘。吃的时候,一定要先喝点水。

  方法三:甜粿最经典的吃法要数炸了。先将甜粿切成长方形(一般的茶点大小即可,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大小),之后在碗内打一、两个鸡蛋打均,然后将过过鸡蛋液的甜粿放入中火油内炸约半分钟,捞出控油即可。

  保存方法

  甜粿性质经久耐用,冷食热食均可(热食比冷食味道较佳)。由于甜粿容易保存,所以除了拜神、祭祖当果品外,还另有一番妙用,即是可以当作漂洋过海干粮之用。

  甜粿的传说

  潮汕地区历来人多地少,“丰年不足三月粮”,加上经常发生自燃灾害(台风高发区),因生活所迫,所以漂洋过海谋生,成为潮汕人的传统习俗。在“红头船”时代,出羊的人随身所带“三件宝”:几件旧衣服、一罐淡水(或冬瓜)、几块甜粿。那时出洋的人乘坐“红头船”(早期在澄海樟林港,后期在汕头港)“红头船”是木质帆船无机械作动力,只能利用风帆,顺着潮水和风势行驶,有时遇到气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无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数。所以带上甜粿,对保持生命较有安全感。

  然而,蒸甜粿这一事,在贫苦人眼里,认为是件难办的事,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要蒸制一笼甜粿,至少需要10斤以上的糯米粉和数斤白糖,要用旺火蒸上10几个小时不等,这对于三餐难饱的穷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但为了出洋谋生需要,再穷也得将甜粿蒸制出来,所以才有“无可奈何蒸甜?”这一俗话的出处,它表达了那时穷人出洋谋生的悲苦心情,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穷困生活的写照。现在潮汕城乡年终节首仍有蒸甜粿的习俗,但意义已经大不一样了。

  民间流传有“甜粿好食糕难舂”的俗语。甜粿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漂滤去水份阴干,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称糯米糕),舂米糕很费工夫,至少要过筛二三遍,粉末越微细越好。糯米糕过筛好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或红糖,并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农村一般按点燃一至二柱香时间,视粿浆厚度充分蒸熟而成)。冷却后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后再放在平底铁锅(潮俗称为煎盘)上加热,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香酥可口,风味独特,深受人们所喜爱。

  其他信息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糯米味甘,性温,食之有益气止泄,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之效”,既是美食,又是药膳,难怪潮汕人爱吃。

  澄海侨乡有句民谚:“无可奈何舂甜粿”,意思是说:澄海人是无可奈何才飘洋过海到暹罗,舂甜粿是从前潮人迫于生计,离乡别井去过番,以备船上充饥之物。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