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蛰皮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海蛰皮(JELLY FISH)

1.概述:海蛰学名为水母,在水产动物中属腔肠动物,根口水母科,海蛰属。外形似伞,身体分为伞部和腕部。海蛰经过腌制加工后,伞体部称为“海蛰皮”,口腕部俗称“海蛰头”。在我国,海蛰皮的出口历史较长,从60年代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出口量达三、四千吨之多的出口商品,深受国外欢迎。近年来,受海区污染的影响,海蛰皮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出口量也大幅降低。

海蛰分布很广,北起辽宁,南至广东、海南沿海各海区。目前仍以自然捕捞为主,每年产期分春、秋两季,春季4~6月,所产蛰体嫩小,含水量多,脱水后出成率较低;秋季7~9月,所产蛰体较大,成熟,含水量较低,出成率较高。海蛰体中水分含量在90%以上,渔获的海蛰一般进行腌制加工,也可鲜食。

2.品种:海蛰皮、海蛰头。

3.用途:供食用。凉拌食用,鲜脆可口,食用前经过水浸、切碎、淘洗、沥干,以大蒜、酱油、醋、麻油调味,若放姜末更有风味,是佐餐佳肴。

4.营养成分:海蛰皮是富有营养价值的高级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及钙、磷、铁、碘、无机盐、维生素A、B等营养成分。

5.产地:在我国生产出口海蛰皮主要有福建、辽宁、河北、山东等省。

6.输往国家:主要输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

7.加工:我国出口的海蛰皮主要是经过三矾腌制成为三矾提干海蛰皮,其腌过程主要采用以食盐和明矾混合腌制法。

首先是原料处理:将新鲜海蛰的伞部与腕部分开,割去颈根肉,再刮去血衣和背面的白色粘膜,用5~6%浓度的明矾水浸渍。以后逐批浸渍时只需均匀撒加5%的矾粉。

将上述处理完毕的海蛰皮进行头矾处理,然后将其浸入第二矾或第三矾加工所得的卤水中,卤水浓度不能低于Be'16°,若浓度不足,必须加添食盐调配,浸泽时间不得超过24h,取出后放在筛中沥水6h。

头矾后的海蛰皮放在木板上,在膛心均匀地撒布、矾混合物,用盐量为头矾皮重量的15%,用矾量为所用食盐量的3%,并要混合均匀,在腌制时将蛰皮逐张排列于洁净木桶中,至满桶后,再在顶层放置压板以石块轻压,当桶中的卤水浸出时及时吸出卤水,此为第二矾加工。这样卤制7天后可进行第三矾加工。

三矾腌制时所用食盐数量为二矾蛰皮重量的10%,用矾量为所用食盐数量的3%,腌制时按二矾做法装满桶后撒上一层封顶盐,加盖放置阴凉处,5天后即成三矾海蛰皮。

8.品质规格:

(1)品质条件:三矾提干,盐矾适宜,厚薄均匀,色泽正常,有光泽,有韧性,松脆无红衣,无杂质,无异味。

(2)规格:

海蛰皮:

一级品:直径33cm以上,圆形平整,允许有3cm破洞1处,裂缝2处,其长度总和不得超过本张海蛰皮直径的1/4,允许有小缺角。

二级品:直径或宽度在25cm以上,片张平整,允许有3cm破洞2处,裂缝3处,其长度总和不得超过本张海蛰皮直径的1/3,不允许有严重血水污染,允许有小缺角。

三级品:形状不定,其宽度17cm以上,允许有破洞、裂缝和轻度血水污染。

四级品:形状不定,其宽度在10cm以上。

海蛰头:

海蛰头单瓣及两瓣以上相连接的,其中一瓣长度不少于8cm。

9.检验:出口海蛰皮的检验标准按http://www.foodmate.net/standard/sort/4/453.html SN/T0387—95《出口盐渍海蜇皮(头)检验规程》规定的方法执行。

海蛰皮系法定检验商品,出口前必须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放行或出证。某些国家还要求出具“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未使用硼酸处理”的卫生证书。

10.包装及储运:目前我国出口海蛰皮采用木箱装内衬塑料袋或塑料桶装,每箱净重25kg,因海蛰皮含水量高,在腌制过程中达不到完全沥干,每箱需让重1kg以免货物发生短重现象。箱外应注明品名、级别、生产批号、净重、出口公司名称。

海蛰皮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