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7:55 2007年4月1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Violin (Talk | 贡献)

←上一个
03:41 2009年5月7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undo)
笨鸟 (Talk | 贡献)

下一个→
第3行: 第3行:
Betel nut Betel nut
[[category:b]] [[category:b]]
 +
 +<br>学名∶槟榔(Areca catecthu L.)
 +  <br>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  <br>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  <br>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category:b]][[category:水果]]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category:b]][[category:水果]]
 +
 +<br>'''分布状况'''
 +  <br>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
 +<br>在南亚和东印度的人们,有咀嚼槟榔的习惯。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
 +<br>咀嚼槟榔所用的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
 +<br>咀嚼槟榔时所用的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
 +<br>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40∼50呎),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於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
 +<br>'''槟榔加工'''
 +<br>於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或熏干),加工后的干果呈深褐色或黑色。
 +<br>咀嚼时,卷少许於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03:41 2009年5月7日的修订版本

槟榔     

Betel nut


学名∶槟榔(Areca catecthu L.)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分布状况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在南亚和东印度的人们,有咀嚼槟榔的习惯。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
咀嚼槟榔所用的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
咀嚼槟榔时所用的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
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40∼50呎),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於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
槟榔加工
於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或熏干),加工后的干果呈深褐色或黑色。
咀嚼时,卷少许於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