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9:13 2008年5月24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8:57 2010年5月10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5行: 第5行:
佛手柑 (《滇南本草》) 佛手柑 (《滇南本草》)
-【异名】佛手(《中馈录)),佛手香橼(《闽书》),蜜筩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柑(《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五指柑(旷西中药志》)。 +【异名】[[佛手]](《中馈录)),[[佛手香橼]](《闽书》),[[蜜筩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柑]](《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五指柑]](旷西中药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
【植物形态】佛手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米。 【植物形态】佛手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米。
第13行: 第13行:
枝上有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时紫红色。 枝上有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时紫红色。
-叶大,互生;长椭四形或矩圆形,长8~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短、无翼,圆锥花序或为腋生的花束;雄花较多,丛生,直径3~4厘米,萼杯状,先端5裂;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以上;雌花[[子房]]上部渐狭,10~13室,花柱有时宿存。 +叶大,互生;长椭四形或矩圆形,长8~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短、无翼,圆锥花序或为腋生的花束;雄花较多,丛生,直径3~4厘米,萼杯状,先端5裂;[[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以上;雌花[[子房]]上部渐狭,10~13室,[[花柱]]有时宿存。
[[柑果]]卵形或矩圆形,长10~25厘米,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外皮鲜黄色,有乳状突起,无肉瓤与种子。 [[柑果]]卵形或矩圆形,长10~25厘米,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外皮鲜黄色,有乳状突起,无肉瓤与种子。

当前修订版本

【草药名】: 佛手柑

【内容介绍】:

佛手柑 (《滇南本草》)

【异名】佛手(《中馈录)),佛手香橼(《闽书》),蜜筩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柑(《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五指柑(旷西中药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

【植物形态】佛手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米。

枝上有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时紫红色。

叶大,互生;长椭四形或矩圆形,长8~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短、无翼,圆锥花序或为腋生的花束;雄花较多,丛生,直径3~4厘米,萼杯状,先端5裂;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以上;雌花子房上部渐狭,10~13室,花柱有时宿存。

柑果卵形或矩圆形,长10~25厘米,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外皮鲜黄色,有乳状突起,无肉瓤与种子。

花期夏季。

栽培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浙扛、安徽等地。

本植物的树根(佛手柑根)、花(佛手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

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发,纵切5~10毫米厚的薄片,晒干或阴干,或以低温烘干,密闭贮存,防止香气散失。

【药材】①鲜佛手下部圆形,近柄处略窄,有残留果柄或柄痕。

上部分枝,为圆柱形,如手指状,屈伸不一,长短参差,一般长12~16厘米,顶端稍尖或扭曲,外皮橙黄色或绿褐色,有纵横不整的深皱,及稀疏的疣状突起,较平坦的地方可见到细密的窝点,皮厚1.5~4毫米许,内面果肉类白色或黄白色,中心有两条纵行筋络状条纹,直达顶端,质较软而韧,气芳香,味酸苦。

②佛手片㈠川佛手,片小质厚,不平整,质较坚,易折断,长4~6厘米,宽约3厘米,绿边白肉,稍有黄色花纹,气清香,浓郁。

㈡广佛手,片大质薄,多皱,长6~10厘米,宽3~6厘米,厚1~2毫米,黄边白肉,花纹明显,气味较淡薄。

以片大、绿皮白肉、香气浓厚者为佳。

主产四川、广东。

此外,福建、浙江、安徽、云南等地亦产。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