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包装袋内发现标识牌的整改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7:37 2006年4月2日的修订版本
事件:客户反馈,在产品包装袋内发现一个直径为5cm的塑料标识牌。
产品工艺:原料挑选→金属探测→司磅(复合铝箔袋)→复称→一次封口→二次封口(压平)→高温杀菌→包装
原因调查:
1、车间使用标识牌区分司磅(称量、装袋)组别,在一次封口前经常出现压货的情况,由于产品积压过多,筐和牌就要不够用,装袋人员急于拿筐时,把牌掉入袋中。
2、复称人员复称完毕,有时为了省事不到司磅处送标识牌,而是扔过去,有时扔到未封口的产品中,如果不注意,可能发现不了而进入产品中。
3、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可能有个别人对车间管理人员或车间的情况不满,为发泄不满的情绪而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
整改措施:
1、塑料标识牌立即停止使用,改用黄筐和绿筐(筐的颜色)标识两组司磅产品。
2、建立车间工器具交接记录,每天交班时都要清点和检查当班使用的工器具,并查看是否完整,如果有疑问,立即停产调查,直到彻底查清为止。
教训:
1、只要在车间内部的物品,都有成为产品内异物的可能,均要提前采取预防混入的措施,不要认为这不可能,那不可能,出现了客户投诉还觉得奇怪。
2、全员参与是保证质量的关键,以前有员工发现复称人员将标识牌扔到未封口的袋子中,没有及时提出这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