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螺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5:41 2008年12月1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Hyf yl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1:14 2016年7月8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
||
(One intermediate revision not shown.) | |||
第1行: | 第1行: | ||
- | 锥螺 | ||
- | 拉丁文名称:Turritella terebra | + | [[category:z]] [[category:食品]][[category:水产]] [[category:贝类]] |
- | 英文名称:Tower Screw Shell | + | 锥螺,中文俗名为猪公螺、九层螺、螺丝螺、钻仔螺,拉丁学名Turritella terebra,命名者为 Linnaeus,(1758年),英文名称:Tower Screw Shell,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闽南语中称作尖尾螺.. |
- | 贝类动物:腹足纲、蟹守螺超科、锥螺科。 | + | '''外形特征''' |
- | 简介:贝壳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 + | 壳口外唇很薄, |
- | 尺寸:14cm | + | 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者。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
- |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 + | 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
- | 栖息地:泥砂海底。 | + |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
- | [[category:z]] [[category:动物]] | + | '''分布范围''' |
+ | |||
+ | 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台湾则分布在西南沿海、而以台中及台南之沿海为主要产地。福建以南沿海、印尼、马来西亚 | ||
+ | |||
+ | '''习性环境''' | ||
+ | |||
+ | 栖所环境 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潮下带。 | ||
+ | |||
+ | '''备注''' | ||
+ | |||
+ | 台湾的锥螺科记录有一属三种(Kuroda 1941),其中以锥螺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 1758)最为常见,通常以酱油、大蒜及辣椒调味食用。 | ||
+ | |||
+ | 香辣辣炒锥螺 | ||
+ | |||
+ | 主料: | ||
+ | |||
+ | 锥螺: | ||
+ | |||
+ | 600克 | ||
+ | |||
+ | 调料: | ||
+ | |||
+ | 色拉油:适量;食盐:半小勺;干辣椒:适量;白酒:半小勺 | ||
+ | |||
+ | 做法: | ||
+ | |||
+ | 1、锥螺清洗干净,用清水多冲洗几次 | ||
+ | |||
+ | 2、辣椒切段、葱切碎、姜切丝备用 | ||
+ | |||
+ | 3、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爆香葱姜,将锥螺下锅翻炒,加入辣椒一起翻炒 | ||
+ | |||
+ | 4、加半小勺白酒去腥、半小勺盐、不断翻炒几分钟即可出锅 | ||
+ | |||
+ | '''烹饪小技巧:''' | ||
+ | |||
+ | 1、锥螺我洗了好多次,泥沙还是很多的,边清洗边挑选,有的里面是空的就挑出来,怎样分辨(有的锥螺表面有个小洞,一般就是空了,估计被什么东西吃掉了,只剩个空壳)。 | ||
+ | |||
+ | 2、加入少许盐调味,加入少许白酒可以去腥增鲜杀毒。 | ||
+ | |||
+ | 3、其实这东西很好熟,但我还是多炒了一会,口感和安全,我选择后者。 |
当前修订版本
锥螺,中文俗名为猪公螺、九层螺、螺丝螺、钻仔螺,拉丁学名Turritella terebra,命名者为 Linnaeus,(1758年),英文名称:Tower Screw Shell,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闽南语中称作尖尾螺..
外形特征
壳口外唇很薄,
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者。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分布范围
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台湾则分布在西南沿海、而以台中及台南之沿海为主要产地。福建以南沿海、印尼、马来西亚
习性环境
栖所环境 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潮下带。
备注
台湾的锥螺科记录有一属三种(Kuroda 1941),其中以锥螺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 1758)最为常见,通常以酱油、大蒜及辣椒调味食用。
香辣辣炒锥螺
主料:
锥螺:
600克
调料:
色拉油:适量;食盐:半小勺;干辣椒:适量;白酒:半小勺
做法:
1、锥螺清洗干净,用清水多冲洗几次
2、辣椒切段、葱切碎、姜切丝备用
3、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爆香葱姜,将锥螺下锅翻炒,加入辣椒一起翻炒
4、加半小勺白酒去腥、半小勺盐、不断翻炒几分钟即可出锅
烹饪小技巧:
1、锥螺我洗了好多次,泥沙还是很多的,边清洗边挑选,有的里面是空的就挑出来,怎样分辨(有的锥螺表面有个小洞,一般就是空了,估计被什么东西吃掉了,只剩个空壳)。
2、加入少许盐调味,加入少许白酒可以去腥增鲜杀毒。
3、其实这东西很好熟,但我还是多炒了一会,口感和安全,我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