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梅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

中文名 黄山梅

拉丁科名 Saxifragaceae

中文科名 虎耳草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浙江(天目山、龙塘山)、安徽(黄山、清凉峰)

现状 稀有种。黄山梅仅见于安徽、浙江两省毗邻山区。由于森林砍伐,生境破坏以及挖根入药等原因,致使植株日益减少,已处于濒临状态。

海拔下限(米) 800

海拔上限(米) 1600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无毛,带紫色。单叶对生,圆心形,长宽各10一20厘米,掌状分裂,边缘具粗锯齿,两面有伏毛;叶柄较长,在茎上部的较短或无柄。聚伞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及茎端,常具3花;花两性,黄色,直径4-5厘米,花梗稍弯曲而多少俯垂;萼筒半球形,裂片5,三角形;花瓣5,长圆状倒卵形或近狭倒卵形,长约3厘米;雄蕊15,排成3轮,不等长;子房半下位,通常3-4室,每室胚珠多数,花柱3-4,丝状,长约2厘米。蒴果宽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3厘米,花柱宿存;种子扁平,周围具斜翅。

特性 黄山梅为阴性草木,不耐强光照射,喜温凉、湿润、富含有机质的酸性黄棕壤的生境,常在落叶阔叶林下阴湿之地呈小片生长。分布区年平均温约7.7℃,1月平均温-3.4℃,7月平均温17.8℃,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相对湿度约90%。浙江西部其上层树种主要为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华东桤叶树Clethra barbinervis Sieb et Zucc.、圆锥绣球Hydrangea paniculata Sieb. 等;伴生植物主要有窄头橐吾Ligularia stenocephala (Maxim.) Matsum. et Koidz.、油点草Tricyrtis macropoda Miq.与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等。本种新芽于3月上中旬萌动出土,4月上旬展叶。花蕾于6月下旬出现,7月上旬开花,可延至8月。蒴果于9--11月成熟。

保护价值 黄山梅为单种属植物,是黄山梅亚科Kirengeshomoideae唯一的代表种,也是中国、日本间断分布的典型种类。对于阐明虎耳草科的种系演化以及中国和日本植物区系的关系,均有科研价值。

保护措施 已在安徽歙县清凉峰、黄山及浙江临安县西天目山设置自然保护区,对黄山梅进行保护。杭州植物园已引种保存。

栽培要点 可用种子繁殖或移植自生苗,但必须栽于或移入多层群落下的阴湿小生境。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