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心螺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鸡心螺

  别称:芋螺

  分类:腹足纲、芋螺科。

  鸡心螺是在沿海珊瑚礁、沙滩上生活的美丽的螺类,贝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像鸡的心脏或芋头。鸡心螺的种类很多,贝壳有不同的色彩和花纹。一般多生活在暖海。我国福建、广东沿岸以及台湾省和南海诸岛的珊瑚礁中都有分布。可供观赏。

  鸡心螺只有在晚上才会出来活动,它的外壳上有漂亮的图案,这使得它们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然而,如果贸然将它们拣起来是非常致命的,因为它们体内具有剧毒的毒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70多人死于捡拾鸡心螺。

  一只鸡心螺的毒素足以杀死10个人。它的毒素通常都是针对小鱼的,由于人类和鱼有着相似的神经系统,这使人类同样易于受到鸡心螺的侵害。试验显示:鸡心螺的受害者在死亡前,并没有什么痛苦。科学家在鸡心螺的毒素内发现了100多种化合物,其中就有阻断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使得生物体在死亡时因为神经系统无法传递信息,而没有任何感觉。

  鸡心螺在捕猎的时候,会把身体埋伏在沙子里,仅将长长的鼻子暴露在外面。这样不但能够获取氧气,还可以监视猎物的动静。它的尖端部分隐藏着一个很小的开口,可以从这里射出来一支毒针,足以使受伤者一命呜呼。

  鸡心螺具有灵活的“皮下注射器”,连接着体内装有毒素的囊,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将毒素注射到猎物体内。

  鱼在被鸡心螺攻击之前,依靠生物神经系统控制着自己的身体。鸡心螺将针刺刺入鱼的身体后,只用不到一秒的时间就阻止了鱼挣扎,紧接着,毒素展开了第一轮攻击,迅速进入控制鱼类神经信号的化学阀门,使阀门处于长时间的开放状态,毒素不断的侵入鱼体内。由于鸡心螺毒素的作用,鱼的肌肉开始痉挛,就在鱼设法重新控制自己的行动之前,鸡心螺的又一次攻击开始了,毒素攻击着鱼的神经和肌肉之间的接点,阻止了肌肉接受指令,当痉挛变得越来越微弱的时候,鱼彻底瘫痪了。

  像鸡心螺这样的一系列的海洋有毒生物,由于它们长期生存在一种特定的海洋的特殊的生态环境里边,长期的进化过程,使它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其中就体现在它们的毒素上。实际上这些毒素都是具有许多特殊生理活性的物质,这些生理活性物质有时候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作用。像鸡心螺这种海洋典型的有毒生物,它所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就是人类开发新的药物,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一些重要来源。所以对人类以后的药物开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