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绢蒿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种中文名: 高山绢蒿 种拉丁名: Seriphidiumrhodanthum(Rupr.)Poijak. 种别名: 形态特征: 小半灌木,高10—40cm。根粗壮,木质,具少数不育枝。茎多分枝,当年枝直立或外倾,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几乎成毡状,后渐脱落,茎下部叶具2—lOmm之短柄,二回裂叶,第一回羽状全裂,第二回三出全裂,末级裂片条形,上部叶单一或一至三回深裂。头状花序钟形,在茎上组成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花序托凸起,裸露,两性花同型,10—15朵,花冠管状钟形。瘦果卵状,长0.2mm,无毛(图80)。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新疆。在昆仑山及阿尔金山,自海拔2400m的山地荒漠至海拔3600m的山地草原均有分布,在帕米尔山地,海拔3600—4600m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也有其踪迹;国外,在中亚东部,也有分布。 生物生态特征: 高山绢蒿一般于3月上旬即开始萌发,3月下旬展叶,5月初大量分枝,5月底抽出生殖枝,7月上旬现蕾,下旬大量开花,9月底至10月初种子成熟。 高山绢蒿是超早生的小半灌木,具育极强的抗旱能力,在昆仑山北坡年降冰量不足200mm的低山带能正常发育,生长良好,即使在年降水量不足lOOmm的极干旱年份,也能以营养体顽强地生长。又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在年均沮0—5℃的中山带也能安全越冬。高山绢蒿多生长在覆有较厚沙土的山地阳坡,适宜的土壤为山地棕漠土及山地棕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为0.74—1.6%之间,有较明显地石膏聚积层,在有机质含量2—4%的山地栗钙土上也能很好地发育。高山绢蒿作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广泛分布在昆仑山北坡的山地荒漠、山地草原化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及山地草原类草地中。在海拔2400—2800m,以高山绢蒿,合头草(Sympegmaregelii)为建群种组成的群落,在昆仑山温性荒漠中所占面积最大;在同一范围内,亦有大面积6b高山绢蒿单优势种群落出现。在海拔2800—3000m的范围内,以高~绢蒿为建群种,有一定量的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参与,构成草原化荒漠草地型。当海拔升至3000—3200m时,昆仑针茅(Stiparoborowskyi),青甘韭(Alliumprzewalskianum)等草原成分的参与度达30%以上,与优势种高山绢蒿共同构成。荒漠草原群落。在海拔3200—3600m的温性草原带,高山绢蒿又以亚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成分出现在穗状寒生羊茅(Festucaovina,subsp.Phagnicola),新疆银穗草(Leucopoaolgae)等草地型中。在帕米尔高原海拔3600m以上,高山绢蒿还以亚优势种成分与座花针茅(Stipasubsessiliora),短花针茅,穗状寒生羊茅等组成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由高山绢蒿为优势种或亚优势种组成的各类草地每亩产鲜草:山地荒漠为42—48kg,草原化荒漠约52kg,荒漠草原55—108kg,草原为110kg。由于高山绢蒿生态适应幅较广,分布广泛,在各种不同的草地型都有较大的参与度,其单种绝对生物产量占昆仑山等地各种牧草的首位,在当地天然放牧场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饲用价值: 高山绢蒿粗茎较少,枝条柔嫩,除对牛适口性较差外,其他各类家畜一年四季均喜食,尤以羊最喜食。牛在青绿时期采食后容易造成严重腹泻,绵羊在春秋两季转场时,猛然大员采食时,也往往造成轻泻现象。高山绢蒿萌发早,营养成分好,粗脂肪含量高,是家畜春季恢复体力,母畜催乳,秋季抓膘,冬季赖以生存的主要牧草,属良等牧草。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