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鲀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俗名: 剥皮鱼

纲目: 革鲀科

产地及产期:

我国产于东海。栖息于沿岸礁石间。以海底沙蚕和小蟹为食。体侧花纹随环境和鱼的情绪而变化。

介绍:

体呈菱形状,侧扁,体长20厘米左右。第一鳍呈刺状,位于眼睛后上部。皮硬,体被绒毛状鱼鳞。

型态特征:体高而呈菱形;头高大于头长。吻上缘线稍凹。口端位。鳃孔位于眼後半部或後缘下方,与体中线呈58至68度夹角。体鳞粗糙,每一鳞片只具一中央强棘,此棘有一粗柄,棘顶大量分叉,伸出许多小枝,成一冠丛状,尾柄鳞片小棘延长成细刚毛。第I背鳍棘位在眼後缘的上方,背棘中庸,棘後缘有小棘;雄鱼背鳍第一鳍条延长成丝状;腹鳍膜小,向後延长稍越过耻骨末端特化鳞;特化鳞三对,短,粗壮,可活动,第一对与第三对约等长。体灰或灰绿色,具许多水平细黑纹,夹杂许多小黑点。背鳍,臀鳍灰褐色,尾鳍色较深,具二条弧形纹。

栖所生态:近海底层鱼类,喜聚集生活。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型甲壳类、贝类及海胆等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东中国海及台湾。台湾除小琉球、绿岛及兰屿外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中小型鱼类,通常以底拖或一支钓捕获,肉质佳,适宜煮汤食之。日本已有人工养殖,经济价值高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