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革兰氏染色是用来鉴辨细菌的一种方法,细菌细胞壁上的主要成份不同,利用这种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这种染色法是由一位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1853年-1938年)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

革兰氏染色的对象是细菌的细胞壁。染色后的细菌可在显微镜下更好的观察,以便于区分。

该染色法是以丹麦医生和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9世纪末发展出这一方法。

不同的细菌在该染色法的作用底下反应不同,借以区分成为两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 胞壁染色后呈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 染色后呈红色。

这是辨别细菌种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很有帮助。

"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并不一样。通过抽取样品医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5分钟左右)确定细菌的革兰氏性质。这样,医生就可以迅速的给病人注射抗生素,而不需要等待通过细菌培植得到的化验结果,这往往需要几天时间。

染色流程

流程可概括为:染色-脱色-复染。

第一步初染剂(Primary Stain): 使用结晶紫染色。

第二步媒染剂(Mordant): 加入复方碘溶液或称革兰氏碘液(Gram's Iodine)后会形成不溶性的结晶紫-碘(CV-I)复合体。细菌呈紫黑色。第二步是关键,它的目的是分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若为革兰氏阳性菌,此复合体系结合于细胞壁之镁、核糖核酸组成(Magnesium Ribonucletic Acid),形成镁-核糖核酸-结晶紫-碘(Mg-RNA-CV-I)复合体,不易脱去。

第三步脱色剂(Decoloring Agent): 使用酒精(95%)脱色,试剂具脂溶剂(Lipid Solvent)和蛋白脱水剂(Protein Dehydrating Agent)之双重功能。此步骤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无效,因为细胞壁上厚厚的细胞壁层阻隔了结晶紫-碘复合体的外渗,只能留在细菌体内。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层薄,会被脱色而成为无色。

第四步复染剂(Counterstain): 为了对比,在此之后会加入番红(Safranin)进行复染,革兰氏阴性菌成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仍保有原来的紫色。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