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绿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青岛绿茶,即崂山茶史悠久,绚丽多彩,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含,托情寓义、理性升华,个性独具、形神完美,极具大家风范,在中国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崂山茶的特色

  崂山绿茶的真正味道来自“五极”

  嫩嫩的茶芽 + 清澈甘甜的泉水 + 一副好茶具 + 清静的环境 + 平静的心态。

  这样的崂山茶 清香可口、使人超凡脱俗、心情平静如水,让人觉得远离了喧嚣、烦躁的社会生活,使人更容易悟出一些珍贵的人生道理,可谓宁静致远,回味无穷。

  前“三极”在物:

  茶芽:在于的采集月份(春茶乃是极品)、时间(清晨)、鲜嫩程度、采集度(一芽一叶或两叶或三叶)、加工(人工炒茶、机器炒茶个有千秋)。

  冲茶用水:泉水最佳、河水次之、井水最差。还要掌握好开水温度(文茶或武茶)。

  茶具:纯正的紫砂茶壶比较好(注意焖茶时间)。

  后“两极”在人:

  清静的周围环境不可少,当你坐下来慢慢品尝时,再烦躁、浮动的心态也会随清香的茶叶平静下来。一个人品尝最妙,两个好友最佳、三个四个正合适,人多不如去喝酒。

  同国内其他茶文化源地相比,崂山茶文化有诸多独到之处。一是内聚山海文化的特质。"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崂山茶,集天地之灵气,纳山海之精华,实是名山名水孕育出的名品。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云雾缭绕,气候适宜,加上富含矿物质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崂山茶色、形、香、味、意俱佳的品质,位居"崂山三绝"之首,远有美名/

  崂山素有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闻名于世。冬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2℃,夏季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为25℃,全年平均气温12.2℃。当中国北方早以冰封雪飘之时,青岛市、崂山依旧温暖如春,当南方酷暑难耐之时,青岛市、崂山却凉如初秋,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春、夏、秋)云雾缭绕,空气温度大,白昼温差较大,崂山土地肥沃,崂山水充沛。该地区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为此很适合崂山绿茶种植和生产。由于独特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崂山绿茶生产周期长(即采摘间隔时间长)鲜茶叶叶面厚实,所以茶叶所含营养成份丰富,茶叶本身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的、豌豆面香味,山栗子面的香气,经科学论证确认绿茶是六大保健食品之一,为此深受消费者喜爱。

  崂山茶的历史

  喜欢喝茶的青岛人都知道“崂山绿”,它吸收了山水精华,汤碧色青,品之回味无穷。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崂山茶并不是“坐地户”,而是从千里之外“移民”而来。

  1.南茶“北嫁”入崂山

  A、1957年黄山引种茶苗 太平山试种  1957中央实行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山东省将茶苗移植试验范围确定为青岛、日照、临沂三市,并首先在青岛开始了移植试验。1957年冬,茶苗移植试验起动,引种的是皖南,浙江良种。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试种。第一次是青岛市从黄山运来2年生的茶苗5000株,进行试植,无一成活。

  B、1958年杭州引种 太平山试种  1958年又试行育苗驯化,由杭州引种进行试验,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的空旷地带试种。首先是在花木苗圃地里进行,出苗率达70%左右,通过打荫棚、设风障,半数以上安全渡过了第一个冬天,育苗驯化的第一个阶段获得初次成功。

  C、1959年移植试验  1959年,驯化小苗出圃后的移植试验,选地移植效果良好,成活率也达到70%,春雨之后,部分避风位置较好的茶树又从根部发出了新芽,有30丛茶树得以成活,虽然数量不大,但是还是很鼓舞人心的,为下一步移植奠定了事实依据。( 通常我们所说的崂山茶“南茶北引”成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即第一棵茶树真正成活 )。

  D、1960茶园培植  1960年作了培植茶园的尝试,省林业厅拨给青岛市茶种800斤,在原有苗圃地内进行了较大数量的播种育苗培植。

  E、1962引种成功  1962年在崂山县下宫风景区进行直播茶苗试验,当时播种的约有5万多丛,折合40多亩,但由于长期缺乏管理,死亡率很大,存活仅1万丛,引种成功。在上清宫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块坡地上发现了1962年直播的茶树27丛,期间并没有人对其实施防冻措施,然茶苗竟能够安全越冬,可见崂山极适宜茶树的生长。

  F、驯化培植  1963年以,开始进行驯化培植,主要是进行开园移植采取一次直播定植的试验。重新调整了茶树管理小组,在茶树的正常管理中,采取勤中耕、常除草、多施肥的办法,促使茶苗生长快、生长旺盛、植株强壮从而增强了茶苗本身对严寒、干旱和季风侵袭的抵抗力。

  G、南茶北引 落地生根  1964年采到了第一批茶籽,1965年播种出苗完全正常,青岛茶树第二代的出世,说明茶树不仅能在青岛落户,而且也能世代相传的定居下来,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在青岛完全有条件大量发展茶树。 (真正的大面积积极开始)

  2.入乡容易随俗难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产地有限,产量很低,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影响。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茶树种植技术有所发展,但技术很不普及,制茶技术只有极少几个人掌握,上市量非常有限。加之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到90年代初期崂山茶种植面积也就1000亩左右。

  3.崂山茶“反客为主”  90年代中后期,崂山茶获得大发展。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种植,改粮为茶。茶树种植面积年均增加1000亩左右,注册商标几十个,种植技术和制茶技术越来越精湛,知名度越来越高,花茶日渐从当地人的桌上退出,崂山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饮品。

  2004年5月青岛市首届“崂山茶节”成功举办,60多个品种的崂山茶参展,万里江,云雾茶等名茶风靡海内外,崂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兴起。  崂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12000余亩。  从第一批茶树“客人”移居崂山算起,崂山茶的历史已近半个多世纪。到今天,崂山“客茶”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市场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军。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户”了。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