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头麻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Poikilospermum suaveolense (Bl.) Merr.

中文名 锥头麻

拉丁科名 Urticaceae

中文科名 荨麻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云南、西藏(墨脱)

现状 稀有种。在我国,仅云南南部保存较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中或其林缘有分布,多年来因植被破坏严重,锥头麻植株日渐减少。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750

形态特征 攀援状灌木,长10一15米,茎皮灰棕色,下后髓中空。叶革质,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一20(一35)厘米,宽7.5一15(一23)厘米,先端突尖或钝,稀渐尖,基部锐尖、钝圆或微心形;钟乳体点状,在上面密布,在下面仅沿细脉整齐排列,侧脉8一12对;叶柄长5一15厘米。雌雄异株,花序二歧聚伞状。腋生;雄花序长2.5一5厘米,2一3回分枝,末回花序梗短,排成假伞形状,球状团伞花序直径3-6毫米;雌花序长约5厘米,宽约6厘米,1-2回分枝,球状团伞花序2一4,直径2.5一4厘米;苞片大,对生,舟状;雄花无梗,长约2毫米,花被(3一)4裂,雄蕊(3一)4,花丝在芽时直立,退化雌蕊长约1毫米;雌花具短梗,花被管状,4浅裂,柱头舌状。瘦果卵状,长约4毫米,熟时藏于宿存花被内;胚直立。

特性 锥头麻在我国的分布区属低山季节性雨林,为层间植物,宜高温多湿和溪沟常年流水的小气候环境。产地年平均温19--21℃;年降水量1 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但干季多雾,年平均雾日达120—150天,多集中在10--2月,可以补偿水分的不足;相对湿度82--86%。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构成的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锥头麻在透光的林缘处生长特别旺盛,攀援于藤灌丛或小树上;在上层乔木浓密覆盖的林中,植株少见。花期4-5月,散发密香气,果期5---6月。结实虽多,但天然繁殖能力较差,幼苗稀见。

保护价值 锥头麻是热带季节性雨林典型的层间植物之一,形态特征处于桑科和荨麻科之间,对本属的分类地位的研究将对荨麻目各科的演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促进天然更新。与本种分布一致、生境类同的毛锥头麻P.1anceolatum (Trec.)Merr.也应同时进行保护。

栽培要点 适宜于种子繁殖,但未见报道。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