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目录

[编辑] 【疾病概述】septicemia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当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时称为脓毒败血症。  

败血症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创口;二是通过疖子、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化脓性病灶。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及肝硬变的病人因抵抗力减退,更容易得败血症。致病菌进入血液以后,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许多中毒症状。


[编辑] 【疾病病因】

人体因素: 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或发生化脓性炎症时,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 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败血症。 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

细菌因素:    主要与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强或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大。

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引起败血症,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天然屏障,破损后细菌易于从此处侵入体内,挤压皮肤炎症部位或脓肿时细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严重烧伤时,创面为细菌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故极易发生败血症。尿路、胆道、胃肠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坏后,若同时有内容物积滞、压力增高,细菌更易进入血中,保留导尿管、静脉等血管内留置导管、人工辅助呼吸时插管等,也使细菌易于侵入。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进入血中的细菌迅速被血中防御细胞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变、糖尿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谢紊乱、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减低,易招致败血症发生;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放射治疗亦是导致败血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虽被抑制或杀灭,而一些耐药菌乘机繁殖,亦可酿成败血症。  


[编辑] 【发病机制】

   败血症的发病基础基于以下两方面: (1)病人方面的因素:①年龄:好发年龄是幼婴及老人,他们抵抗力差、发病率高。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发生这种病症。出生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国外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统计。婴幼儿时期还可能发生隐性菌血症,患儿除体温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这类菌血症的发生率约为3%~10%。②病菌侵入途径:婴幼儿菌血症起源于皮肤、粘膜及脐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侵入途径。呼吸道感染可发生肺炎球菌败血症。由于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穿刺、内窥镜检查、各种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疗法、体外循环等手术都使细菌易于进入血流。

儿童期败血症多见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因为:①年龄愈小,机体免疫功能愈差,局部感染后局限能力愈弱,极易导致感染扩散;②由于小儿时期皮肤粘膜柔嫩、易受损伤,血液中单核吞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亦低,为败血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③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白血病和肿瘤患儿用化疗或放疗时等均可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败血症。

(2)病菌方面的因素:①病原菌数量大分泌毒力强大的内、外毒素、酶和致病因子,侵袭性强,以及侵入门户血循环充沛,都有利于败血症的发生。②致病菌的种类,随着病儿年龄的增长和药物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往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除新生儿期可能为大肠杆菌外,较多见的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其次是脑膜炎球菌与流感杆菌;伤寒及副伤寒、绿脓杆菌等则很少见。自从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败血症已明显减少。葡萄球菌则因其耐药菌株增多而更易导致败血症。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常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败血症的发病率又有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趋向,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及产气杆菌、沙雷氏菌、变形杆菌等致病力低的细菌败血症也可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致病菌。四联球菌在新生儿、婴幼儿败血症中也有报告。厌氧菌中以脆弱类杆菌多见。多细菌感染亦有发生。

细菌进入血循环后,在生长、增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毒素,革兰阴性杆菌释出的内毒素或革兰阳性细菌胞膜含有的脂质胞壁酸与肽聚糖形成的复合物首先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 TNF,IL-l、IL-6、IL-8,INFr等细胞因子,由此触发了机体对入侵细菌的阻抑反应,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包括: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被激活;糖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被释出;这类介质最终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渗漏,血容量不足以至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灌注不足,随即发生休克和DIC。   

各种病原菌常循不同途径侵人机体:葡萄球菌常经由毛囊炎、疖、脓肿、脓疱病、新生儿脐炎等皮肤感染侵人机体,或由中耳炎、肺炎等病灶播散入血;革兰阴性杆菌则多由肠道、泌尿系统、胆道等途径侵人;绿脓杆菌感染多见于皮肤烧伤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医源性感染,如通过留置导管、血液或腹膜透析、脏器移植等造成者则以耐药细菌为多。

[编辑]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一)感染中毒症状 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二)皮肤损伤 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三)胃肠道症状 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四)关节症状 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五)肝脾肿大 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六)其他症状 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见多处迁徙性病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并发休克和DIC。 瘀点、瘀斑、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镜检找细菌。

(七)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八)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及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及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痛等。

(九)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 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十)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编辑] 【疾病诊断】

   凡遇下列情况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皮肤粘膜局部炎症加重,伴有寒战、高热、中毒症状明显;或虽无明确的感染部位,但感染中毒症状明显。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但一次血培养阴性不能否定败血症的诊断。

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

细菌涂片: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瘀点等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检出病原菌,对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细询问病史和作详尽体检极为重要。凡有急性高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感染的倾向时,或有局部病灶、导管及器械操作史等均应考虑有败血症的可能;血液或骨髓培养阳性为确诊的依据。应与伤寒、粟粒型结核、结缔组织病及淋巴瘤等疾病鉴别。

[编辑] 【疾病治疗】

  (一)抗菌治疗 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当病原菌不明时,可根据细菌入侵途径、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等选择药物,通常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联合用药,而后可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宜用苯唑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常联合2种以上静脉给药,体温正常后继续应用10天;②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感染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糖甙类联合应用,绿脓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噻甲羧肟与氨基糖甙类或羧苄青霉素联用;③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与氯霉素合用。

治疗败血症,抗生素是首要药物,应及早采用,不等待培养结果。一般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未得培养结果之前,常需兼顾G+球菌及G杆菌,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治疗。以后,再针对培养出的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度,更换最合适的抗生素。病势特别严重的病儿,还应考虑是否需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败血症或败血症性休克是否有益,仍无定论。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5~30mg/kg静脉注射或相当于此剂量的其他制剂并于2~4小时内重复此剂量,有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与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可抵抗细菌毒素的损害,但由于它可使体内隐性感染病灶发展与播散,必须与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使用。因此,加用这种疗法之前,应全面慎重考虑,一般仅短程(3~5天)治疗。三甲氧苄氨嘧啶(TMP)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一般说来,G-杆菌耐药普遍,败血症可选用广谱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对绿脓杆菌败血症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甙类合用。对链球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厌氧菌败血症,脆弱类杆菌败血症可予较大剂量氯霉素与甲硝唑(灭滴灵)合用。厌氧球菌败血症可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甲硝唑合用。

   如有化脓病灶,则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进行外科切开引流或穿刺排脓等处理。    (二)其他治疗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保障营养。可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或少量多次输入血浆、全血或白蛋白。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在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3~5天)治疗。


[编辑] 【疾病预防】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或用针挑刺疮疖,应积极治疗、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败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败血症。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败血症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