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面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洁白似银美亦香,纤细如丝意悠长”,这是人们对常山当地传统名产——常山贡面的形象概括。千百年来,常山贡面以其独特的“色、形、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常山贡面又名常山索面、银丝贡面,是一种以面粉掺以山茶油,配加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的手工面。

  “洁白似银美亦香,纤细如丝意悠长”,这是人们对常山传统名产——常山贡面的形象概括。千百年来,常山贡面以其独特的“色、形、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常山贡面又名常山索面、银丝贡面,是一种以面粉掺以山茶油,配加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的手工面。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时期就开始生产,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因其形似丝索,俗称索面。

  常山索面缘何成为“贡面”?相传这与明朝宰相严嵩有关。传说严嵩发迹前上京赶考途经常山,因饥寒交加,感染风寒,受困于县城文峰塔下,幸得占家太公太婆救助,喂之以索面,赠之以银两,严嵩遂拜占家太公太婆为干爹干妈。后来严嵩高中皇榜,位居高官,每次回江西分宜老家或去京城路过常山,都要到占家停留,并对鲜美的索面念念不忘。一次,严嵩一干人马从江西老家回京,刚踏进常山,突然下起雨来,赶到占家时早已被淋得如同落汤鸡。占家太婆遂以生姜、辣椒、香葱等为佐料,精心烧煮了一锅索面。严嵩等人食后感到浑身舒畅,疲乏顿消,便带上一些索面回到京城。一日,嘉靖皇帝御驾亲临相府,严嵩以索面招待皇上,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当即下旨列为贡品,赐名“银丝贡面”。以后常山每年都要进贡索面数百担,外包装盒上都盖有专门制作的“银丝贡面”印章。从此,“银丝贡面”名声大噪,美名远扬。

  常山索面在明朝被列为“贡品”,《常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索面取名“银丝贡面”进贡朝廷,每年达数百担之多;民间也有物据可查。2005年在广州发现标有“银丝贡面”字样的明代嘉靖年间木刻印章,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这枚珍贵的木刻印章,外表呈现古铜色,长20.3厘米,宽8.8厘米,厚2.8厘米,正面刻有“银丝贡面”繁体楷书,四周刻有形似太阳光芒的网状纹饰图案,整个印章制作十分精细。据收藏该木印的颜先生介绍,这枚木印正是明朝浙江常山地方官进贡索面时,在包装盒上所盖的印章。

  工艺程序

  经过长期的加工实践,常山贡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复杂讲究的手工制作工艺。

  贡面制作用料讲究,工艺精细。常山地处钱塘江上游的山区半山区,水源清洁甘冽,农村历来盛产山地小麦、山地蕃薯和山茶油,这都为贡面制作提供了最佳原料。为了确保贡面细白柔韧、营养丰富,作坊一般都用上等山地麦子磨成的上好面粉作为主原料,同时糅合常山农特产——山茶油,具有清爽香醇、久煮不烂的特点。在工艺流程上,共有和面、醒面、压片、切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晒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须一丝不苟,精工细作,方能做出洁白似银、细匀如丝的上佳贡面。

  贡面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取一定量的优质面粉,逐步倒入预先配好的食盐水溶液,手工搅拌揉和1小时左右,形成吸水均匀的面团,面粉、水、食盐比例为25:15:2左右,具体比例随气温及空气湿度高低而适当变化;面团揉好后,静置于案板,加盖干净湿润的纱布进行醒面,时间20——30分钟,促使面团发酵成熟,更具韧性和弹性;压片和开条即把面团压制成厚度约2厘米左右的面片,并涂抹适量山茶油,然后将面片切成宽约3厘米的长条,进行第二次静置醒面;打条是指以蕃薯(米)粉作粉扑,将熟化的长条打细打匀,连接制成一条直径约6毫米的细长面条,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既要保证细面条均匀如一,又要保证细面条不粘、不断,技术功底高低由此可见一斑,细面条打好后,进行第三次静置醒面;上筷的时候,把细面条一圈一圈地卷到两根筷子上,一般每筷32——40卷,然后放入醒面箱,进行第四次静置醒面,时间3小时左右;接下来是上架、拉面,将一根筷子插入晒架上孔中,拉面时5筷一拉,分2——5次把面条拉细拉长,并将另一根筷子插入晒架下孔,如何做到细而不断,关键看手的劲道把握;晒面时,丝丝缕缕、晶莹剔透的贡面迎风飘荡,简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艺术画卷;晒至八九分干,就可进行盘面,捋去筷子上的面头,用红纸头包扎成束,挽捆成8字型叠放在一起,含有人旺财发的美好祈愿。

  贡面制作环节繁琐,技术严谨,全过程需要十八九个小时,是一项劳心费力的手工艺。“辛苦不过贡面匠,半夜起来把天望”,是制面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起早摸黑是家常事,半夜观察云头风向、预测天气,更是一门必修课。阴雨天制作贡面容易受潮,风力过大贡面容易折断,太阳过烈贡面容易干裂,天气突变则经常让面粉完全报废。

  常山贡面之所以风味独特,除工艺精细外,与那些不成文的传统行规也是分不开的,如所有主料和辅料必须是当地当时最优质的,加工作坊和晒面场所必须保持十分清洁卫生,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等等,真可谓“贡面长长情更长”。

  饮食风俗

  千百年的贡面加工制作历史,形成了丰富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

  贡面的汤面先分后合,有效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适应各地不同的口味和特点。一般来说,先备好肉汤(或鸡汤)于碗内,佐以肉油或茶油、酱油、味精、姜蒜、辣椒、葱花,待锅水煮沸后放入贡面,待面条变软呈玉色,即可捞出盛入汤碗内,喜醋者加点香醋,然后调匀食用,滑爽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老弱妇孺尤爱食用。据《常山县志》载:“贡面用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吃时调以辣油、香葱,有子鳖(氽鸡蛋)、火腿作浇头更佳。”

  不同的场合吃贡面,寓意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逢年过节、重大传统节日时要吃贡面,如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每人都要吃上一碗贡面,称作“新年面”,寓意福气长长,好运连连;男女老少做生日寿诞时要吃贡面,叫“长寿面”,第一碗贡面给寿星先吃,寓意健康长寿,幸福圆满;婚庆、乔迁时要吃贡面,叫“喜庆面”,寓意喜气满屋,顺心如意;新女婿第一次上丈母娘家,也要吃贡面,丈母娘会在贡面下掩藏四个荷包蛋,俗称“子鳖面”,人们戏称为“猪栏草铺芋子”,寓意婚姻长长美美,早生贵子。后来,热情好客的常山人将这种礼遇加以延展,亲朋好友一上门,总会端上一碗热辣辣、油汪汪的贡面加以款待。夹上一筷,犹如水帘垂挂,丝丝清爽,淡淡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入口时柔中带韧,回味无穷。不用说远方客人,在外游子闻之无不牵肠挂肚,思绪如面万千缕。

  从饮食营养角度看,贡面以上等面粉为主料,以山茶油、姜末、葱花等为佐料,属于绿色健康食品,其烹调方法也大有讲究,可以因人而异,烧煮成各种各样的口味来。比如,用水氽鸡蛋铺底,俗称“子鳖面”,是待客的佳点;以菠菜煮面,称“菠菜面”,吃起来鲜嫩清口,滑而不腻,是老年人的最爱;用肉丝、笋丝(或韭菜)、豆干丝做浇头,称为“三丝贡面”,面鲜味浓,最适合年青人口味;还有一种“表伤风”面,即偶患风寒,煮面时多加生姜、葱头、干辣椒末,然后连汤带面趁热吃下,盖上棉被蒙头睡下,待闷出汗来即神清气爽,感冒全消。民间还有产妇吃贡面催乳、桔皮面开胃等烹调方法和习俗。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