蠋蝽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名称: 蠋蝽


拉丁名: Arma chinensis (Fallou)


科: 蝽科


分布:国内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
   国外分布: 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1.5-14.5mm,体宽5-7.5mm;雄虫体长10-13mm,体宽5—6mm。体黄褐或黑褐色,腹面淡黄褐,密布深色细刻点。触角5节,第三、四节为黑色或部分黑色。头的中叶与侧叶末端子齐。瞬第一节粗壮,只在基部被小颊包围,一般不紧贴于头部腹面,可活动;第二节长度几乎为第三、四节的总长。前胸背板侧缘前端色淡,不成黑带状,侧角略短,不尖锐,也不上翘。雄虫抱器三角形。卵圆筒状,高l—1.2mm,宽0.8—0.9mm。侧面中央稍鼓起,上部1/3处及卵盖上有长短不等的深色突起,组成网状斑纹。卵盖周围有白色纤毛11-17根。初产卵粒为乳白色,渐变米黄色,直至桔红色。若虫初孵若虫为米黄色,复眼赤红色,10分钟后,头、前胸背板和足渐变为黑色。腹部背面黄色,中央有4个大小不等的黑斑,侧接线的节缝具赧色斑点,4龄后可明显看到1对黑色翅芽。其各龄平均体长分别为1.6,2.9,4.2,5.9,9.6mm;体宽为1.3,2.3,2.7,4,6.lmm。


生物学特性: 蝎蛤的发生世代因地区不同而异,在吉林省西部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末5月初开始活动,5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老虫孵化,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出现,7月下旬产卵,8月上旬若虫孵化,8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至10月上旬开始越冬。常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在7月上、中旬能同时见到越冬成虫和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以前产下的卵,可发育完成两代,7月上旬以后产下的卵,只能完成1代。在河北,妈给以成虫在落叶层、土块和石块缝中越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11月上旬开始越冬、每年发生2—3代。成虫喜爬行,不善飞翔,夏季活动于树林浓阴处捕食各种昆虫。在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70%左右时,成虫羽化后7-14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24次左右,最多达31次。交尾后3—8天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片和技条上,成双行或多行排列。每卵块有卵数粒至数十粒不等。每雌一生产卵20次左右,每次产卵20—30粒,平均产卵量为300粒,最多可达570粒。产卵期与产卵量受温度影响很大,低于18℃,高于40℃均不产卵,35℃时越冬成虫仅产数十粒卵即死亡。在20-27℃下产卵期可达100天,平均产卵量为465粒。除温度外,饲料种类也影响产卵量,如用黄粉甲饲养,产卵量仅为以柞蚕蛹饲养的50%左右;而以幼蚕饲养的产卵量更低。在20-27℃下成虫平均寿命(从越冬后算起)为110天;高温下寿命显著缩短,在35℃下仅20天左右。在温度为25一30℃,相对湿度为70%下卵经7天孵化,孵化率在90%左右。若虫共5龄。在25℃下若虫期30天左右,而在30℃下仅21天左右。1龄若虫有群栖性,2龄后开始分散活动。在食物充足时不喜扩散,而在食物缺少时7天后最远可扩散10m左右。若虫的猎物与成虫基本相同。


防治方法:
1.及时砍除竹林中的衰老、濒死和倒伏竹,减少卵圆蜡的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小皱蜡产卵期剪除有卵技烧毁,捕杀群集技梢的若虫。
2.冬季清除林间枯枝落叶和石块,消灭油茶宽盾蛤、卵圆峙和硕蛤的越冬若虫及小皱蛤越冬成虫。
3.月中旬在竹秆基部涂油环(黄油:机油为1:1,加0.1%农药),阻隔卵圆蛤上竹危害。
4.8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澳氰菊酯乳油、20%速灭菊酯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治若虫,用0.5—1.0亿池子/ml白僵菌液喷雾防治小皱给若虫,效果都很好。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