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麻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蕉麻亦称马尼拉麻。


学名:Musa textilis。


科属:芭蕉科芭蕉属


产地:蕉麻产在热带和亚热带,原产菲律宾的吕宋岛和棉兰老岛是主要产地。在马尼拉港出口,所以又被称为马尼拉麻。於19世纪成为制绳的主要原料。1925年荷兰人在苏门答腊种植蕉麻,美国农业部在中美洲设立种植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产量激增。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热带国家,主产国为菲律宾。世界栽培的蕉麻品系20多个,其中以坦冈冈(Tangongon)、拉文(Lawaan)鲜叶较重;吉纳斑克(Ginaback)、鲍拉·尤姆(Baulao Yumo)纤维伸长率较大;卡西里诺(Casilinon)、艾莫克德(Amokid)质量较好。中国台湾省早有引入试种,1957年引入广东省东莞、海南儋县等地试种。因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不适,终被淘汰。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茎和叶子跟芭蕉树相似,故名蕉麻。花黄色,叶柄内有纤维,其纤维细长、坚韧、质轻,在海水中浸泡不易腐烂, 从叶柄中制取纤维,其重要性在叶纤维中居第二位。
株高5-9m,须根浅生。真茎细小,丛生,12-30条为一丛,由种子或吸芽萌发而成;假茎由15-20个叶鞘互卷组成。叶片长1-2.5m,宽20-40cm,全缘,绿色,表面有光泽,叶背有蜡粉,穗状花序,具佛炎苞、花簇生,雌雄异花.果似芭蕉三菱状,弯曲,长5-9cm,直径2-3cm,果皮厚,肉不可食。
蕉麻植株和香蕉树相似,从根茎生长出可多至25个不含有纤维的肉质枝茎,丛生成圆形,枝茎直径约5公分(2吋),长有约12∼25个叶柄,交叠包覆在直径约30∼40公分(12∼16吋)的非木质的假主茎上。叶柄上的长圆形叶片,上面呈鲜绿色,下面呈黄绿色,长约1∼2.5公尺(3∼8呎),最宽处约20∼30公分(8∼12吋)。第一批叶柄从主茎的底部长出,其馀顺序从主茎上较高部位长出,因而最老的叶片在外面,新的叶片包在里面,顶端可达4.5∼7.5公尺(15∼25呎)。叶柄和纤维的颜色,随生长的位置而异,外部最深,里层最浅。当叶柄长齐後,顶部会开出一长串奶油色到深玫瑰色丛生小花朵,不能食用的香蕉状果实,长约8公分(3吋),直径 2公分(3/4∼1吋),皮绿,果肉白色,种籽粒大,呈黑色。
蕉麻纤维从叶鞘抽取,束纤维长1-3m,最长可达5m;纤维细胞长6-7mm,宽12-40μ,强力大于30kg/g*300mm,居热带硬质纤维首位。

生境:要求高温、高湿,最适生长气温为26-32℃;最适年雨量2000mm左右,相对湿度80-90%。在静风或微风的环境中和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适中、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上能茁壮生长。

栽培繁育:一般用成熟的根茎繁殖,在雨季开始时种植,间距为2.4∼3公尺(8∼10呎)。18∼24个月後,每株有2∼3个主茎可收割,此後每隔4∼6个月收割2∼4个主茎。枝茎和周围的叶柄一般在盛花期从近地面处割下。叶柄的大小和数量随株龄而增加,第六年时最高,第八年开始减少。植株在10年後需重新种植。还有用种子或吸芽繁殖,但后者生长较快,产量较高。3月至4月定植,1.5年后开始割取叶鞘,可连割10年。菲律宾每公顷产干纤维1000-1600kg,人工剥出麻率1.5-2.5%,机剥出麻率2-3%。

植物病虫害:主要病虫害有树冠萎缩病,病原菌为蕉叶浮尘子Pentalonia nigroneruosa;蕉麻萎缩病,病原菌为半知菌Fusarium oxysoporum var. cubense;蕉麻莰纹病,病原菌为Morasmius seminustus。

用途:蕉麻由於强度大、柔软、有浮力和抗海水侵蚀性好,主要用作船用的绳缆、钓鱼线、吊车绳索和渔网。是做渔网和船用缆绳的优质原料。有些蕉麻可用来制地毯、桌垫和纸。内层纤维可不经纺线而制造出耐穿的细布,主要被当地人用来做衣服和鞋帽。

加工方法:在菲律宾,含有纤维的外层从叶柄一端割开剥下成条状,用手工或机械挤去肉汁,分离出纤维,然後晒乾。中美洲则广泛采用机械方法制麻。纤维束的平均长度为1∼3公尺(3∼9呎),随叶柄的大小和加工方法而异。纤维色泽有白、棕、红、紫或黑色,因植株品种和枝梗位置而不同,外层叶鞘的纤维强度最大。

jiaoma.gif b110e619485c1f69dab4bdfd.jpg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