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齿篙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种中文名: 蓖齿篙 种拉丁名: ArtemisiapectinataPall.[Neopallasiapectinata(Pall.)Poljak.] 种别名: 栉叶蒿、乌合日—西鲁黑(蒙语) 形态特征: 菊科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茎单一或自基部以上分枝,紫色或灰白色,密被白色绢毛。茎生叶矩圆状椭圆形,一至二回蓖齿状的羽状全裂,小裂片刺芒状,无毛厂稍坚硬。头状花序近无梗,卵圆形,长3––4(5)mm,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多数在小枝或茎顶排成穗状或狭圆锥状;花托圆锥状,外围雌花3–4个,狭筒状,能育,中央小花两性,排列在花托边缘的结实,中央的不结实。瘦果椭圆形,长1.5–2mm,黑色(图82)。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在国外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蒙古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 蓖齿蒿为草场上的杂草,其生长同降雨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春夏雨水好时,大量成群繁茂生长,可能成为局部草场的背景植物,如雨水不足,则生长稀疏矮小。它具有浅的直根系,主要分布于15–20cm以内的土层中,侧根较发达。通常4–5月开始生长,若雨水正常,7月现蕾,8月开花,8月下旬至9月结果9–10月成熟。成熟后很快干枯坚硬,但在整个冬季可在地上很好保存,这对冬季放牧乃至减轻土壤侵蚀都是有利的。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较广,从草原至荒漠草原广有生长,尤以在后者生长较多。属温带旱生或中早生植物,比较耐旱、耐寒。除覆石特多、轻碱化土壤和盐土外,各处均可生长,尤喜生于壤质、抄壤质和紧砂质土壤上。在过度放牧地段和撂荒地上能较好地发育起来。常以不大的多度和盖度生长在猪毛蒿(ArtemuiascoPa-ria)、冷蒿(Artemisiafrigida)、百里香(Thymusmongolisus)群落中,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mutica)。阿氏旋花(Co-nvolvUnluSammanii)、狗尾草(Sefariavividis)、二裂叶委陵莱(PotentiUabifurca)、砂蓝刺头(EchinoPsgmelinii)等生长在一起,很少成为群落中的优势成分。 饲用价值: 蓖齿蒿幼嫩时羊少量采食,长高后因具异臭,各种家畜均不食。于枯后,马和牛稍采食,而绵羊、山羊和骆驼均乐食或喜食。在荒漠草原带,羊、牛、骆驼均乐食其鲜草。据牧民反映,家畜采食篦齿蒿后会排尿困难。从化学成分看(表82),幼嫩时它的蛋白质含量很高,随着生长迅即降低;粗灰分含量较高,其中钙多而少磷;胡萝卜素含量较丰富,比一般谷实饲料中的高数十倍。综合评价,蓖齿蒿是中等或低等饲用植物。但以其冬季保存好,在冬季的饲料平衡中占一定地位。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