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头果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Malania oleifera Chun et Lee

中文名 蒜头果

拉丁科名 Olacaceae

中文科名 铁青树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广西、云南(富宁、广南、文山)

现状 稀有种。又名蒜头木、马兰后(壮语音)。星散分布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因屡遭砍伐,残存不多,鼠害严重,天然更新不良,威胁着该种的生存与发展。

海拔下限(米) 300

海拔上限(米) 1200,在滇东南可达164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一25米,胸径30-50厘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一15厘米,宽2.5一4(一6)厘米,嫩叶两面有棕色粉状微柔毛;叶柄长1一1.5(一2)厘米,基部有关节。花小,10一15朵排成伞形花序状或总状花序状的聚伞花序,花序腋生,单序或2-3序集生在短枝上端或小枝枚梢,总花梗纤细,长1.8-2.3厘米、花萼4深裂、花瓣4(一5),分离,镊合状排列;雄蕊8,偶为10;子房上位,下部二室,上部1室,每室有1悬垂胚珠。浆果状核果扁球形,直径3一3.5厘米,基部稍收狭;种子球形,直径约1.8厘米。

特性 一般生长在石灰岩石山或土山。分布区地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在低平地方冬暖夏热,年平均温20.9--22.1℃,1月平均温12--14℃,7月平均温27.2--28.1℃,极端最低温-1至-3℃;在山原上(如云南广南)年平均温16.4℃,1月平均温8.3℃,每年都出现零下低温,极值低达-5.2℃,年降水量840--1686毫米,干湿季交替鲜明。为中性、浅根性树种,幼树期喜阴,随着树龄增大而逐渐喜光。多生于石灰岩石山的下坡,喜肥沃较湿润的中性至微碱性石灰岩土。主要伴生树种,在北部有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在南部有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 Chun et How、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 H.W.Li等。

保护价值 蒜头果为单种属植物,形态解剖特征既有原始性状,又有较进化特征,对于研究铁青树科的分类系统有一定意义。种仁油脂可作为合成麝香酮muscine的理想原料。为桂西和滇东南石山绿化树种。

保护措施 龙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保护。其他产区也应保护母树,严禁乱砍滥伐。有关林场,宜将蒜头果列为造林树种,积极采种育苗,推广种植。产区鼠害严重,应注意防除,并应保护其天敌,已减少鼠害。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种子含油脂,寿命短,为防鼠害,10月中旬果熟时立即采种,随采随播,出苗率较高;如不能即播,须用湿沙埋藏。种粒大,宜用点播,幼苗期须遮荫,并常淋水,保持湿润。1--2年生苗可定植。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