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65866897.jpg
名称:草蛉虫


别名:草蜻蛉,幼虫叫蚜狮。


种类:大草蛉、丽草蛉(小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亚非草蛉等


分布: 常见蛉种中,大草蛉和中华通草蛉为广布全国的最常见种。大草蛉除西藏、内蒙古,中华通草蛉除西藏、台湾、广西未见报道外,其他省均有这两种草蛉分布。其次分布较广的种类依次有丽草蛉(除华南和西南地区之外均有分布)、叶色草蛉(除黄淮地区以南之外均有分布)、普通草蛉(分布于西北、华东和西南)、晋草蛉(主要分布于华北和华中地区,此外,山东、四川、广东和安徽也有分布)。牯岭草蛉和白线草蛉从分布的地理纬度来看,跨度很大,前者从东北的辽宁省至最南的广东省有分布;后者自新疆至云南有分布,但至今在这个地理跨度之间已发现分布的其他省区不多。黄褐草蛉为偏北方地区的种类,多斑草蛉现仅在东北三省有发现。而亚非草蛉、八斑绢草蛉和红肩尾草蛉属南方蛉种。


简述: 草蛉是一种捕食性昆虫,可能在木头、玻璃、铝合金窗户等任何地方产卵。除少数种类外,大部分的卵有一条长长的丝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条、叶片、树皮等上面,而卵则高悬于丝柄的端部。
  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捕食能力都很强,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和多种昆虫卵,也捕食蛾类幼虫。
  如在棉铃虫产卵盛期,每亩棉田放出草蛉卵3 万至5 万粒,从卵里孵出的草蛉幼虫就能捕食害虫,四天后效果就很显著。
  成虫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35毫米。黄绿色,有黑斑纹。头部触角1对,细长,丝状,除基部两节与头同样为黄绿色外,其余均为黄褐色;复眼很大,呈半球状,突出于头部两侧,呈金黄色;头上有2~7个黑斑,触角下边的2个较大,两颊和唇基两侧各1个,头中央还有1个,常见的多为4斑或5斑,但均属同种(见图[大草蛉的翅和头斑(七斑,四斑)]);口器发达,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黄褐色。胸部黄绿色,背中有一条黄色纵带;腹部全绿,密生黄毛。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4翅透明,翅脉大部黄绿色,但前翅前缘横脉列和翅后缘基半的脉多呈黑色;两组阶形排列的阶脉只是每段脉的中央黑色,而两端仍为绿色;后翅仅前缘横脉和径横脉大半段为黑色,阶脉则同前翅;翅脉上多黑毛,翅缘的毛多为黄色。
  一年可繁殖3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卵有长丝柄,十多粒集在一处象一丛花蕊。
  幼虫称为大蚜狮,头部有3块大黑斑,体长达12毫米。捕食棉蚜、桃蚜、麦蚜等多种蚜虫以及棉铃虫的卵和小幼虫等。是有益的昆虫。已用于生物防治。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