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柴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种中文名: 花花柴 种拉丁名: Kareliniacaspia(Pall.)Less. 种别名: 胖姑娘 形态特征: 菊科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粗壮;中空,多分枝。叶互生,近肉质,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1.5一6cm,宽0.5—2.5cm,先端钝或圆形,其部有圆形或前形小耳,抱茎,全缘或具不规则的短齿。头状花序,长13—15mm,约3––7个在枝顶排列成伞房式聚伞状,总苞短圆柱形,总苞片5—6层,质厚,被短毡毛;花托平,有托毛;小花异形,紫红色或黄色,雌花丝状,两性花细管状。瘦果圆柱形,具4——5棱,深褐色,无毛(图88)。

地理分布: 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及新疆;在苏联中亚与欧洲东南部,蒙古、伊朗和土耳其也有分布。

生物生态特征: 花花柴一般在4月初返青,7––8月开花,9月结实,降霜前开始枯黄。花花柴具有肥厚肉质化的叶片,耐盐性强,具有脱落当年生部分枝条和叶片的生理生态特点,从而可减少水分的需要和避免水分大量散发,保持植物体内水分的平衡,使它能在严酷的生境中生存下来。花花柴冬季保留程度尚好,第二年仍然可见到去年遗留下来的枯枝.花花柴是盐中生的菊科杂类草,是盐化低地草甸组成植物。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山麓洪积扇缘和山前冲积平原的盐化沙地及沙质草甸盐土上。地下水位高1—3m,矿化度高达10g/l。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南麓山前平原的盐化沙地上。在准噶尔盆地绿洲附近的次生盐渍化弃耕地上有生长。在宁夏大量出现在黄河河谷平原盐碱荒地和田边渠埂上。在新疆花花柴常与疏叶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组成不同的群落,伴生有刚毛怪栩(Ta-marixhispida)、大花野麻(Poachynumhendersonii)、沙生旋覆花(LnulaammoPhila)等。在托克逊近湿润的沙质草甸盐土上,它与小獐茅(AeluroPuslittoralis)形成比较密集的群落。混生疏叶骆驼刺、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tlata)和芦苇等少量种类。总盖度40—50%。 饲用价值: 花花柴的适口性较差。羊、牛和骆驼可采食,驴少量采食,马几乎不食。羊一般在春季采食刚刚萌发的幼嫩枝叶;秋季以后采食落叶和幼嫩枯枝;牛在夏季采食得多;骆驼四季采食。调制成干草,山羊、牛和骆驼都采食。据喀什地区的牧民反映,因花花柴青绿时具有特殊的怪味,绵、山羊往往不爱吃,吃后也不上膘。花花柴蛋白质含量中等,与禾草基本相似,含无氮浸出物和灰分较高(表88—1),能满足家畜对矿物质的需要。在缺乏优良牧草的地区,仍可作为饲草利用。氨基酸含量见表88—2。花花柴含有必需氨基酸10种,氨基酸总量高达6.492,特别是亮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