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螺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芋螺 开放分类: 古生物、软体动物、海螺、动物、贝壳物


芋螺 cone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芋螺超科

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芋螺科(Conidae)芋螺属(Conus)的一些海产螺。壳的边缘直,壳阶渐窄,螺塔低,螺口窄,开於第一壳阶。能猛射出一股麻醉毒素,某些大型种曾致人於死。常取食蠕虫和贝类,有少数能捕鱼。多在印度太平洋区。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海荣芋螺(C.gloriamaris)长10∼13公分(4∼5吋),金黄褐色,有美丽的网纹,为世界最宝贵的贝壳,已取得标本不足100个。

芋螺是岩礁岸边常见的贝类,它们的行动缓慢,有些壳表鲜艳,是戏水者常捡拾的贝类之一,但是要注意它们身怀剧毒,不知情者,往往会受到它们的伤害。

所有的芋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螺体呈倒锥形,而且极其的坚实。芋螺壳或重或轻。壳顶扁平,或有一个伸出的螺塔部,有的壳表面平滑,有的有螺旋状装饰。色彩及花纹斑斓多彩,因此颇受收藏者青睐。许多芋螺都有一个小而窄的角质口盖。壳皮或者薄如丝,或者厚而粗。芋螺属于食肉性动物,以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为食。在"饱餐"以前,芋螺往往利用矢状齿将毒液注入猎物身体,使其昏厥,然后再美美地享用战利品。 将军芋螺生活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沿岸的近海中。它们的壳厚重,螺塔部短小,侧面有凹陷,壳顶尖锐,后期螺层上有沟槽。体形大,侧面几乎平直,肩部微圆。色彩及花纹多变,通常呈浅褐色和深褐色,有3条白色的螺带,每条螺带上都有褐色条纹或者块斑;壳口呈白色。 蝴蝶芋螺的壳厚重,有的个体极大,螺塔低。肩部圆,体层侧面或直或微曲。螺塔上没有任何螺旋装饰,顶部两侧微微凹进。成年贝壳的壳顶部总是磨损,体层上共有12道体层低螺脊,但在较老的标本上已消失。壳表面白色或乳黄色,有橙褐色斑点和短线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宽窄不同的螺带。蝴蝶芋螺是世界上最大的芋螺,已经发现的最大的芋螺标本体长超过了20厘米。

全世界的芋螺约有四百种。它们属热带地区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栖息的环境从沙岸、泥岸、岩礁岸均有,平常昼伏夜出,多以肉食为主。在分类上属软件动物中腹足纲,它们的外型很容易辨认,体型呈长锥型,右侧裂了条长沟,是它的壳口。从它的外表看不出有任何危险性,但可怕的是在它体内的毒囊,经由输毒管的传送,传送毒液至化成箭状的齿舌。当猎物靠近时,它会将吻端伸出,将充满毒液的齿舌刺入猎物体中。还好,芋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据观察显示,有些壳口狭窄的芋螺毒性较低,而壳口越宽广,毒性也就越强。

芋螺的毒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被咬伤中毒则会红肿刺痛,经常出现的症状是灼烧感及麻木,接着逐渐蔓延全身,使得四肢无力,肌肉麻痹,意识幻散,渐渐昏厥,而最后的死亡导因是心肌无力。



芋螺[Conus]


目:新腹足目;科:芋螺科;俗名:锥形壳;时代:白垩纪晚期—全新世;分布:全世界。

壳中等大,很结实,壳阶很大,光滑呈锥体状,倾斜的角度很大从而在壳阶的顶上形成一基台。螺塔呈阶梯状并有凹陷,还有一突出的中间壳顶。与身体平行的薄唇形成一贯穿壳阶全长的笔直而狭窄的孔眼。

产地:生活的温暖地区不同深度的沙、淤泥和硬底之上。

附注:是食肉动物,它们捕捉蠕虫、软体动物甚至鱼,齿进化为非常有效的毒标。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