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笕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石笕茶属于绿茶,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麓。成名于宋代,南宋高似孙《刻录》将石笕茶与当时进贡朝廷的日铸茶、卧龙茶相提并论,后来成为贡茶。其成品茶的特点是外形挺秀,翠绿显毫。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整形、初烘、复烘。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

  历史发展

  石笕茶系西施故里历史名茶,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高似孙著《刻录》载:“《越产之擅名者,有会稽之日铸茶,山阳之卧龙茶,诸暨之石览茶”浓明《隆庆诸暨县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朝廷,新茅肆筋代石览茶曾作为贡茶献于朝廷”。

  石览茶作为历史名茶,已失传多年。诸暨市农业局茶叶科技人员为恢复石览名茶,从1980年开始,对其产地概况,品质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经过三年努力,终于使石览名茶得到恢复和发展。

  生态环境

  诸暨位于浙江中部,地区北纬29°21′08″——29°59′03″,东经119°53′02″——120°32′07″,,地属浙江东南丘陵山地和西北山地两大地貌单位的交接地带,属亚热带季风区,受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位于诸暨东部的东白山麓是石览茶的主产区,顶峰太白尖“上有天池,大旱不涸”海拔1194.6米,年平均气温12C,年有效积温4700℃,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东白山石览茶产区,土质为山地黄泥土,pH值为5有机质含量5%左右,土壤肥沃,酸度适中,为宜茶宝地。

  品质特征

  石览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翠绿显毫,香味嫩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采摘标准

  石笕茶的在清明前后,选择高山无污染的鲜叶为原料先期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中后期一芽二叶初展。要求芽长于叶,不采病虫、冻伤、断碎吐强调芽叶净而匀,壮而完整采下的鲜叶要及时摊放,厚度薄而均匀,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中途轻翻几次,历时4——6日小时,以散发部分水分和青草气。

  加工工序

  石览茶,全部用手工炒制。其手制工艺主要分四道工序:杀青、整形、初烘、复烘。

  杀青

  锅温120℃左右,先高后低,投叶量为200g左右,要求杀透杀匀,历时3——4分钟。至折梗不断,清香显露时起锅。

  整形

  锅温90℃——80℃,先高后低渐次下降,投叶量为200g,强调手法的连贯性,各种手法灵活掌握,适时变换,历时6——7分钟,至茶条外形挺直,有刺手感,八成干时起锅。

  初烘

  整形叶起锅后摊凉,使水分和匀便进入初烘,在烘笼中进行,温度70℃左右,叶量为3锅杀青叶的量,中途翻动几次,动作轻快,至九成干时起锅摊凉。

  复烘

  初烘叶摊凉后进入复火,温度50℃——60℃,投叶量500克左右,掌握“低温,慢烘,长时”的原则,中途轻翻1——2次,至含水量5%——6%时下烘,下烘叶摊凉后即行贮存包装。

  等级标准

  石笕茶分特级和1-2级,特级又分为特一和特二两个级。

  一级石笕茶以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外形翠绿挺秀。冲泡后的茶汤色鲜绿明亮。但也比较耐泡香味也比较持久。

  二级石笕茶是采用一芽二叶的茶叶为原材料制作而成。虽然是二叶但是其冲泡后的茶汤颜色也比较鲜明。茶味也比较鲜醇。

  获奖荣誉

  1981年,石览茶被评为省级优质茶。

  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

  1993年农业部在泰国举办的科技成果暨设备展览会上获金奖。

  1997年参加全国“中茶”杯评比荣获二等奖。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