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杜鹃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种中文名:矮小杜鹃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pumilum Hook. f. 种别名 :


国内分布:产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于高山灌丛、石坡,海拔3 000--4 300米。 国外分布:锡金、 印度大吉岭、缅甸东北部也有。 海 拔:3000-4300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rhodod. Sikkim himal . : 14. 1849] 中国植物志:57(1):131 亚组中文名:单花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Uniflora(Cowan et Davidian)Sleumer 组中文名: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亚属中文名: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常绿矮小平卧状灌木,高(5--)10(--25)厘米。分枝长,匍匐状或蔓延状,被 鳞片及微柔毛。叶薄革质,卵形、椭圆形、近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9毫米,宽 4—11毫米,顶端钝圆,有突尖头,基部钝或阔楔形,上面暗绿色,有鳞片或无,下面 苍白色,鳞片小,褐色或深褐色,相距为其直径的2—3倍或等于其直径;叶柄长1--2 毫米,被鳞片。花序顶生,伞形,有花1—3朵;花梗长1—2.6厘米,结果时伸长达 5.8厘米,密被鳞片;花萼深5裂,长1--3毫米,粉红至紫红色,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 形,外面被鳞片,有缘毛或无缘毛;花冠钟状,长0.8—1.2厘米,淡红紫色至紫红色, 外面被疏或密的柔毛及疏鳞片;雄蕊10,花丝基部密被毛;子房卵形,长2—3毫米, 5室,密被鳞片,花柱短粗而直,较雄蕊短,或为花冠长度之一半。蒴果卵形或长圆状 卵形,长0.6—1.3厘米,密被鳞片,被覆于宿存的萼内。 花期4—5月,果期7—9 月。 产地分布:产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于高山灌丛、石坡,海拔3 000--4 300米。锡金、 印度大吉岭、缅甸东北部也有。 参考文献:Rhododendron pumilum Hook.F.Rhodod.Sikkim Himal.T.14. 1849;Hutch.In Stevenson,Spec.Rhodod.444.1930;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30. 图4014. 1974Cullen in Not.Bot.Gard.Edinb.39:120.1980;Davidian,Rhodod.Spec.1:384. 1982;西藏植物志3:657,图263,4--6.1986;云南植物志4:519.1986;横断I山区 维管植物下册1432.1994. 亚组概述:Subsect.Uniflora(Cowan et Davidian)Sleumer in Bot. Jahrb.74:532.1949.——Ser.Lepidotum sensu Hutch.In Stevenson,Spec.Rhodod. 437.1930,proparte---Ser.Unifiorum sebsy Cowan et Davidian in R.H.S.Rhodod. Year Book,3:101.1948.矮小灌木,通常匍匐,茎缠结状。叶常绿,小型,边缘反卷,波状或有钝锯齿,下 面被疏鳞片,鳞片相距为其直径的1/2—6倍。花序顶生,具1—3朵花;花梗劲直,在 果时伸长;花冠漏斗状钟形,粉红、紫色或黄色,外面密被短柔毛,通常被鳞片;雄蕊 10枚,花丝基部被毛;于房5室,被鳞片,花柱细长而伸直。种子不具翅,有不明显 的鳍棱。 亚组的模式种:单花杜鹃Rhododendron uniflorum Hutch.Et K.Ward 本亚组共有4种,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 缅甸东北部也有。我国均有。 本组概述:Sect.Lepipherum G.Don in Gen.Hist.Dich— lam.Pl.3:845. 1834. 小至大灌木或小乔木,通常常绿,少有半落叶,有些种类附生。叶小至大。花序顶 生,或同时有2—3个侧生花芽出自枝顶叶腋,通常伞形总状、短总状或近似头状;花 小至大;花萼短小成檐状或裂片发达成叶状;花冠漏斗状、钟状或筒状;雄蕊通常10, 少有多于或少于10枚者,通常伸花冠筒部;子房通常5室,少有6—12室,花柱细长 劲直或短而强度弯弓,洁净或基部被鳞片或短柔毛。蒴果果瓣木质。种子有翅或无翅, 通常两端有鳍状窄翅。 组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本组共约160余种,主产东喜马拉雅地区至我国西藏、云南,7种在中南半岛,1 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1种产日本,北美2种,欧洲4种。我国147种,大部分种类产西藏、云南,少数种产四川、甘肃、青海、陕西、黑龙江,极少数产华南。 H.Sleumer(1949,1980)将本组分为20个亚组,除1个亚组产欧洲,1个亚组产 北美外,其他18个亚组我国均有。J.Cullen(1978,1980)将毛枝杜鹃亚属Pseudaza— lea,糙叶杜鹃亚属Pseudorhodorastrum所含的2个组以及迎红杜鹃亚属Rhodorastmm, 作为4个亚组,并还建立了3个新亚组:Subsect.Monantha,Subsect.Fragarifiora,Sub— sect.Afghanica,因而将本组分为27个亚组。本志基本采用的是Sleumer的系统,也采 纳了一部分Cullen的观点,认为国产种类可以分为20个亚组。 亚属概述:Subgen.Eurhododendron K.Koch in Li,ndr01.2:157.1852.--Subgen.Lepidorrhodium Koehne,Deutshe Dendrol.449. 1853.——Sect.Lepidorhodium(Koehne)Rehd.In Bailey,Standard Cycl.Hort.5: 2937.1916. 矮至大灌木,少有乔木。植株被鳞片,至少幼枝和叶下面明显被有,通常在叶上 面、花梗、花萼、花冠外,子房、花柱上也被有,通常无毛被,有时有柔毛。叶通常常 绿,少有半落叶,通常革质,小至大。花序顶生,少花至多花或单花,伞形总状或短总 状;萼片不发育,或短小至宽大,通常5;花冠小至大,白、红、黄、紫色,漏斗状、 钟状、筒状、高脚碟状,稀辐状,内面常有各色斑;雄蕊10(--5),少有8—27;子房 5—6室,少有多至12室;花柱细长、劲直或短而强度弯弓。蒴果长圆形或卵球形,密 被鳞片,果瓣木质或质薄且开裂后多少扭曲或反卷。种子多数,有鳍状窄翅或两端具伸 长的尾状附属物。 亚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约498种,分布遍及属的分布区。我国有174种,主要集中产西南地区,零星分布 中部和东部,少数种产青海、甘肃,北达黑龙江,南至广东,台湾有1种。H.Sleumer(1949),(1980)将本亚属分为3组:杜鹃组、髯花杜鹃组、越桔杜鹃组。前2组的大部分种类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至喜马拉雅地区,形成在东亚的一个分布中心;后1组约300种,其中约287种分布于东南亚,为本亚属的又一分布中心。仅新几内亚岛就约有167种,加里曼丹岛约46种。 本属概述:L.Sp.Pl.392. 1753;Benth.Et Hook.F.Gert.Pl 2(2):599. 1876;Drude in Engler u. Ptantl,Nat. Pflanzenfam. 4(1):35. 1889;Sleumer in Bot.Jahrb.Syst.74(4):511—553.1949;Cullen et Chamh.In Not.Bot.Gard.Edinb.36: 105——126.1978 et 37: 327——338.1979;Cullen inibid.39:1——207 1980;Chamb.In ibid. 39:209——486.1982. 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 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 芽鳞。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 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尤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 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 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 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 后果瓣多少扭曲。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 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约96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主产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本属的两个 分布中心,2种分布至北极地区,1种产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产。我国约542种 (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产于西南、华南。 本届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也是中国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本属植 物在园艺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19世纪中期,J.D.Hooker从锚金发现并引回英国 30种杜鹃开始,至20世纪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国西南的采集活动以来,杜鹃 属植物大量被发现,被引种栽培的杜鹃已不下600种,遍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杜鹃属 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 且观赏价值胜可:野生种。 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经英国杜鹃协会于1930 年出版的《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首次汇编了已知的世界杜鹃属850余种,但 全书划分45个系(series)的编排尚不能反映本属的分类系统。H.Sleumer于1949年 提出世界杜鹃属分为8个亚属及亚属下分组、业组的全面的分类系统。J.Cullen和D. 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础上略有修订,即将有鳞的3个亚属(Subgen.Pseu- 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trum,Subgen,Rhodorastrum)归并到杜鹃亚属作亚组 等级,提出5个亚届的观点。随后W.R.Philipson(1980)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将原置 于马银花亚属Azalcastrum的2个组:5cct.Candidastrum(产北美),Sect,Mumeazalea (产日本)分别独立成亚属,并按A.Gray(1878)将云间杜鹃属Therorhodion(Maxim.) Gray作为臼舻囊桓鲅鞘簦岢鲇忠?个亚属的系统。本志采纳的是H.Sleumer的系 统概念和A.Gray的观点,将国有杜鹃种类分为9个亚属。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