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木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拉丁名 Gochnatia decora(Heteroplexis decora Kurz)
中文名 白菊木
拉丁科名 Compositae
中文科名 菊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云南
现状 稀有种。散生于云南南部和西部各干热河谷地带,迄今未为人们所注意,产地群众常砍伐作薪柴燃料。
海拔下限(米) 1100
海拔上限(米) 1800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2一4米,胸径15厘米;树皮灰色,条裂;小枝灰黄色,初被白色绒毛,后变无毛。叶互生,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8一20厘米,宽3-8厘米,全缘或有疏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斜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绒毛;叶柄长2一5厘米。头状花序生于枝顶排成伞房状,密集成宽复头状花序,宽约5厘米;每个头状花序有小花4-6,全为能育的两性,白色筒状花,5深裂,先叶开放;总苞片多列,外层较短,被绵毛,内层条状长圆形。瘦果长圆形,被毛,有纵棱5一10条,长约12毫米;冠毛淡红色,长约15毫米。
特性 多生于干热河谷。年平均温约18℃,l月平均温为11℃,极端最低温3℃,极端最高温达38℃,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土壤为千枚岩发育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3--5%,pH值6.0--6.5。白菊木为阳性树种,常生长于以虾子花Woodfordia fruticosa(L.)Kurz、红皮水棉树Wendlandia tinctoria var.intermedia How、火绳树Eriolaena malvacea var.spectabilis(DC.)Planch为优势的稀树灌木草丛中。早春落叶,3--4月开花,至雨季来临始逐渐萌发新叶,秋季果实成熟,瘦果有冠毛,可随风飞扬,但在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地表干旱,天然下种的幼苗甚少。
保护价值 我国菊科植物大都是草本,仅白菊木、栌菊木等少数种类是灌木或小乔木,对研究菊科的进化、区系起源等有一定价值。树皮药用。
保护措施 建议由景东县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引种繁殖试验,并加以推广种植。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种子,储存至春季播种,苗床宜筑高畦,土壤以排水良好、透气性强的沙质土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