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菌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子囊菌亚门的 1目。本目真菌常生长在植物的表面。菌丝体表生或半内生,以吸胞进入寄主细胞吸取养分。无性型是从菌丝

上长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在梗端形成单生或成串的分生孢子。绝大多数属只有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个别属则有大、小 两型。有性型形成球型、扁球形或陀螺形无孔口的子囊果。绝大多数属的子囊果壁分内、外壁,各由几层细胞组成,只有个别属 的子囊果壁由单层细胞组成而无内、外壁之分。子囊果壁最外层的少数细胞后来发育成附属丝,大多数属的附属丝为长型,仅少 数属有长、短两型。在子囊果底部有单个或多个子囊,子囊内有2~8个单胞、无色至近无色的子囊孢子。在热带和亚热带很少 形成子囊果,完全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越冬;在温带,夏季形成分生孢子,秋季形成子囊果,以子囊果越冬。

   白粉菌目通常被归入不整囊菌纲或核菌纲。一般认为本目只有白粉菌科 1科,但也有人主张把白粉菌科和小煤炱科合

在一起称为白粉菌目(E.S.勒特雷尔,1951)或暗绒菌目(C.E.亚伍德1973)。


  依据菌丝体生长的特征、菌丝刚毛的有无、分生孢子的类型、子囊果壁的特性、子囊的数目和排列方式、附属丝的类型和形态等,白粉菌科下分有性型19属,无性型 4属。中国除巴西白粉菌属和尖钩丝壳属两个热带属外均有发现,其中球钩丝壳属、顶叉钩丝壳属、小钩丝壳属和旋梗菌属为中国建立的新属。


  白粉菌很可能起源于与广口盾壳科的祖先相近的真菌。它的全部已知种均为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尚不能完全脱离寄主在合成培养基上人工培养。它们可以寄生在近万种的种子植物上,给很多经济作物带来危害。习见的有为害禾谷类的禾谷布氏白粉菌,为害葡萄的葡萄钩丝白粉菌,为害苹果的苹果白粉菌等。

   白粉菌科 

  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它们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白粉菌科 详细内容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少数白粉菌为内寄生或半内寄生)。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单个、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从单个到多个。闭囊壳外有各种形状的附丝。白粉菌的分类以菌丝的寄生部位、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外部的附丝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等为主要依据,下分3个亚科,10个属,其中常见的有:白粉属、球针壳属、钩丝属、叉丝壳属、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和内丝白粉属。


  白粉菌科 流行原因


  白粉病发生后,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抑制,逐渐退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如许多叶片同时受害,也可以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但有些白粉菌并不经常进行有性繁殖,而以分生孢子在温暖地区或保护地越冬。植物生长季节,分生孢子可重复产生,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但白粉菌是较耐干旱的真菌,在相对湿度很低的条件下,分生孢子也能萌发。空气潮湿、气温较高或干湿交替、光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以及氮肥过多和作物过密等情况,均有利于白粉病的流行。


  白粉菌科 防治方法


  白粉病菌类的防治主要采取选育抗病品种,改善栽培管理,做好病害流行预测和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硫剂、托布津、多菌灵和粉锈宁等防治白粉病效果较佳。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