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种中文名: 白沙蒿 种拉丁名: ArtemisiasphaerocephalaKrasch. 种别名: 子蒿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可达1米,冠幅3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2米。主茎明显,分枝多而细,老校外皮灰白色,常条状剥落,当年生枝灰白色、淡黄色或黄褐色,有时为紫红色,有光泽。叶整齐或不整齐,一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条形或丝状条形,长0.5—40毫米,宽0.5—2毫米,中部以上的时2—3裂或不裂,嫩叶被短柔毛,后脱落,灰绿色。头状花序多数,球形,下垂,在枝端排列成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直径3—4毫米,小花黄色,管状。瘦果卵形,长1.5—2毫米(图119)。 地理分布: 白沙蒿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在国外,蒙古有分布。 生物生态特征: 白沙蒿为典型的沙生半灌木,常由中部分枝,枝叶较稀疏。广布于半荒漠及荒漠区的流动与半流动沙丘上,是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它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贫瘠、较抗旱、易于繁殖等特性。白沙蒿属于浅根性植物(图119—2),主根短小,不发达,而侧根非常发达。水平或倾斜方向扩展,五年生的白沙蒿根幅可达10米,根幅为冠幅的7.5倍。侧根密布在20一70厘米的沙层中,交织成密网,以供应生长需要的水分。因此,它具有较大的吸水面积,所以,自然界常见白沙蒿单株散生,不能形成群落。有时也见于固定沙地,与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中间锦鸡儿(Caragaraintermedia)等植物混生。在宁夏中卫地区,白沙蒿春季发叶甚早,于3月上旬开始萌发,4月中旬叶出齐,7月下旬现蕾,8月中旬开花,花期约半个月,9月中下旬开始结实,10月上中旬成熟。新生枝生长一般在4月中旬,5一7月为生长旺盛期,8月中旬一9月上旬停止生长,10月下旬叶黄,11月中旬落叶。整个生长发育期为200天左右。种子甚小,长约2毫米,成熟后不立即脱落,采种容易。种子千粒重0.688克,种子有胶质,遇水胶结沙粒,易于在流沙上发芽,不被吹蚀,发芽率可达80%以上。白沙蒿在沙丘各部位都生长,但在背风底部生长最好,在迎风坡生长差。在丘间低地也有生长,但在轻度盐渍化湿润丘间低地生长不良。白沙蒿于3—4年进入壮龄,这时开始大量结实,7—8年。后生长衰退而死亡。 沙蒿被沙埋后生长旺盛,沙埋的植株只露出五分之一左右时。还能正常生长,沙埋后可长出许多不定根。它具一定的抗风蚀能力,但枝叶稀疏,茎秆直立,受强烈风蚀时,常因根系暴露而死亡。白沙蒿耐旱性虽不如黑沙蒿,但也较抗旱,当沙土含水量降低到0.45%时才工始枯死。就水分生理特性而言,白沙麓的总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都较高,分别为227.9%和149%(占于重%),而束缚水则较低,为78.8%。黑沙蒿的总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里都较低,分别为187.2%和76.4%,而束缚水的含量则较高,为110.7%,说明白沙蒿的抗早性较黑沙蒿弱。白沙蒿的蒸腾强度从生长期一开始就很大,至6月初达最高峰,为57.6毫克/平方厘米/小时,以后逐渐下降。平茬能加速它的生长,据在宁夏中卫地区观察,不平茬的植株当年生长平均高为46.1厘米,新枝条仅1个;而平谈的高度可达58.2厘米,萌技4.4个。 饲用价值: 白沙蒿在半荒漠及荒漠地区的沙区,对饲养骆羊有一定放牧价值。春季刚萌动时的枝条,骆驼最喜食,其它季节乐食;对羊的适口性基本上同于黑沙蒿;马与牛不喜食。秋季落霜后,白沙蒿的适口性提高。饲料品质为中等以下。应注意骆驼春季过多采食饮水后而引起的肚胀病,因此,适当放牧后即更换牧地。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中,由自沙蒿为主组成的草场:为白沙蒿+沙鞭(Psammochloavillosa)放牧场;白沙蒿+细枝岩黄茂(Hedysarum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mongolicum)放牧场,伴生少量的沙蓬(AgrioPhvllumsquarrosum)、虫实(Corispormumsp.)、白花蒿(Stelpnolepiscentiflora)、沙木寥(AtraPhaxisbracteata)、W果麻黄(EphedraPrzewalskii)等。上述两类草场分布较普遍,但生长稀疏,产量较低,尤其在沙漠地区,因恶劣气候和严酷环境的限制,除骆驼外,其它家畜不便利用。白沙蒿所含化学成分(表119—1);蛋白质含量中等,脂肪和粗纤维含量较高。蛋白质品质较差,必需氨基酸含量低(表119—2)。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