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基本资料


  生物名称


  中文名称:瓢虫


  拉丁学名:Coccinellidae


  英文名称:ladybird(又称ladybug)


  别名:红娘、金龟、金龟子、臭龟子


  科学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内翅总目 Endopterygo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多食亚目 Polyphaga


  扁虫总科 Cucujoidea


  瓢甲科 Coccinellidae Latreille, 1807


  简介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英文名ladybirds里的 “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身体像半个圆球、生有漂亮色斑的昆虫。有吃植物的有害瓢虫,如马铃薯虫;也有捕食小虫的有益瓢虫,如能捕食柑橘的主要害虫的大红瓢虫。瓢虫的头很小,头的一部分常常隐藏在前胸背板下面。生有一对较大的复眼和一对像小棍一样的触角。现在人们常用瓢虫来防治为害农作物的蚜虫。七星瓢虫、小红瓢虫和异色瓢虫都是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的益虫。


  瓢虫科与鞘翅目其他各科的主要不同点


  ①典型的跗节为隐四节类,第2节宽大,第3节特别细小,第4节特别细长,第3、4节连成一体,细长,称附爪端节,自第2节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种类第3节退化或与第4节愈合,因而附爪端节仅有1节;但在 4节瓢虫亚科中,附节的第2节不特别宽大,第3节不特别细小,第4节不特别细长,构成4节式;


  ②可见的第1腹板在基节窝之后有后基线,仅少数属不具此特征;


  ③下鄂须末节斧状,两侧向末端扩大,或两侧相互平行;如果两侧向末端收窄,则至少前端减薄而且平截;但小艳瓢虫亚科的下颚须末节锥形、长锥形、卵形或圆筒形而向末端缩小。


  大多数瓢虫同时具有上述3个特征。仅有少数类群只具备其中的两个特征。


外形特征


  形似半个圆球,一般5∼10毫米(0.3∼0.4吋)长。足短,色鲜艳,具黑、黄或红色斑点。鞘翅颜色和斑点数因种类而异,九星瓢虫(Coccinellanovemnotata)的图案是在橘红鞘翅上各有4个黑斑点,以及各有半个斑点,这是典型的瓢虫颜色图案。


生活环境


  和所有的野生动物一样,瓢虫不会象人类那样拥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住宅。他们只能坚强地忍受各种恶劣的气候,有时他们会藏身于树叶之下,把它作为挡风遮雨的保护伞。


  对于昆虫来说,一滴雨水有多种含义。如果他们想饮水,那么雨滴就相当于水池,一个看不见底的巨大水杯。当然对于蚜虫来说,雨滴更显得其大无比。而水滴表面的张力也可以使小昆虫象陷入沼泽地一样无法自拔。


生活习性


  幼虫的生活


  七星瓢虫(Coccinella 7-punctata)的幼虫幼虫的生活单调乏味,它们每天游弋在花草之间,疯狂地捕食蚜虫。瓢虫的生命非常短暂,从卵生长到成虫时期只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在花园里同时发现瓢虫的卵、幼虫和成虫。


  随着时间的推移,瓢虫的幼虫胃口越来越大,身体也在不断地增长,他们必须挣脱旧皮肤的束缚,开始了一个艰辛的历程——蜕皮。这个过程并不象我们脱掉旧衣服,再换一件大号外套那么简单。瓢虫一生之中,要经历5至6次蜕皮,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继续增长,直到积蓄足够的能量步入虫蛹阶段。


  当瓢虫准备化蛹时,它会先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自己悬挂着附在叶面下,然后开始经历惊心动魄的转变。


  它会从一个身体娇柔的幼虫变成体质强壮的成年瓢虫。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过程,幼虫的身体将被分解,然后重新组合、调整,再加以修饰装扮,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它崭新的生命。当它最后破蛹而出变为一只新的成年瓢虫时,还要经历一些转变,因为此时它的身体仍旧柔软娇嫩,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它必须暴露在阳光下,吸取氧份,使它的体色慢慢加深,斑纹也会逐渐显露出来,几个小时后,它就会变得和花园中其他成年瓢虫一模一样了。


  成虫的捕猎


  七星瓢虫(Coccinella 7-punctata)的成虫成年瓢虫会捕食任何肉质嫩软的昆虫,它们最喜欢吃的是蚜虫,但只要是没有披戴盔甲和其他保护外套,而且身体柔软、体型小的昆虫,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美餐。


  猎物们不会自投罗网,瓢虫必须经常飞动去搜索目标。瓢虫看上去不大可能会飞,它的体型不像个飞行员,而更像是个药箱。它有一个坚硬的外套,而它那套细小精致的翅膀会从外套下伸出,疯狂地舞动。瓢虫确实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飞行家,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所以才能在花园的各个角落里来去自如。


  雌瓢虫会产下大量的卵,它通常把卵分布在蚜虫时常出没的地方,以确保自己的儿女出生后能获取最大的生存机率。卵被孵化后,新出生的幼虫就会把身边的蚜虫做为它们可口的小吃,幼虫的模样与它的父母区别很大,它们还没有装备上厚实的盔甲,身体非常柔软,成节状分布,但却长着些坚硬的鬃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它们的下颚强壮有力,形状就象一把钳子,能够轻易地洞穿蚜虫的身体。


生长繁殖


  瓢虫为甲虫类生物,会经历卵 - 幼虫 - 蛹 - 成虫四阶段的完全变态。


  瓢虫的生活周期约需4周,故每年夏季可繁殖数代。幼虫细长柔软,通常灰色,具蓝、绿、红或黑色斑,以其他昆虫或虫卵为食。要经4个龄期,然后附于某些物体上,在最后一龄幼虫所蜕的皮中化蛹。大群的瓢虫常在同一处地点过冬。


瓢虫种类


  瓢虫的种类非常繁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花园里发现不同种类的瓢虫。我们可以从它们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有些是黄色,有些是桔色或红色,我们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来区别,有些体型瘦小,有些则较为粗壮。但识别它们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它们身上的斑点,有些瓢虫有两个斑点,有些有9个,有些有12个,有些则一个也没有。


  全世界记载约500属5000种。中国已记录近400种。其中,植食性的种约占1/6。食植瓢虫亚科的大多数种类取食茄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 葡萄科、 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数种类取食蕨类(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种以栽培作物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马铃薯瓢虫和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茄二十八星瓢虫为害马铃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瓜裂臀瓢虫为害瓜类;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大豆瓢虫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虫为害大豆。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虫。在瓢虫亚科中的食菌瓢虫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丝和孢子)为食。


  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敌;隐胫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盔唇瓢虫亚科捕食有蜡质覆盖物的介壳虫(如盾蚧、蜡蚧等),其唇基向两侧和向前伸展,成为掀开蜡质介壳的特殊构造;四节瓢虫亚科和红瓢虫亚科取食绵蚜和绵蚧,其幼虫背面亦覆盖蜡粉或蜡质丝,外形与取食对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蚜。


  近10年来,美国东北部也出现了七星瓢虫,其分布区在不断扩展。异色瓢虫也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因其色斑变异很大,曾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澳洲瓢虫于1888年从大洋洲引入美国,以防治当时严重为害柑橘的吹绵蚧。散放后的第二年,吹绵蚧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随后,又引入到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都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的良好效果,成为引进天敌的第一个著名成功范例。小红瓢虫原产于亚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尔共和国、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以防治塞舌尔吹绵蚧。这也是引进天敌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中国曾把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省宜都县,以防治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二星瓢虫、四星瓢虫、六星瓢虫、双七瓢虫、九星瓢虫、十星瓢虫、十一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十四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刀角瓢虫、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纵条瓢虫、六斑显盾瓢虫、艳色广盾瓢虫等等。


生物作用


  人们常采集成群的瓢虫卖给农民和园艺业者以防治蚜虫、蚧、螨等害虫。澳大利亚瓢虫(Rodoliacardinalis)被引进到北美西部以防治吹绵蚧(Iceryapurchasi)爆发的灾害,因吹绵蚧会破坏柑橘园。集栖瓢虫(Hippodamiaconvergens)的幼虫和成虫都是蚜虫的重要天敌。 


  有个耳熟能详的童谣:“瓢虫快快飞,赶紧往家走,你家着了火,孩子满处游”


(Ladybugladybug,flyawayhome/Yourhouseisonfire,yourchildrendoroam),说的是英国于收割后焚烧忽布藤,这不但清了地,还烧死了许多瓢虫。瓢虫在民间药方中用以治疗绞痛、麻疹和牙痛。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