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榆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Ulmus chenmoui Cheng

中文名 琅玡榆

拉丁科名 Ulmaceae

中文科名 榆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安徽(琅牙山)、江苏(宝华山)

现状 濒危种。琅玡榆目前仅见于安徽和江苏的个别山地,分布面积窄小,数量甚少,如在安徽琅玡山,约有大小树30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母树仅5株,林下幼树处于被压状态,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海拔下限(米) 100

海拔上限(米) 250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薄片脱落;小枝幼时密被柔毛,后变无毛,灰色或暗灰色,无木栓翅。冬芽卵圆形,芽鳞被毛。叶互生,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一18厘米,宽3一10厘米,先端短尾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偏斜,楔形至心形,边缘具重锯齿,上面密被短硬毛,粗糙,下面密被柔毛,侧脉15-21对;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春季先叶开花,在去年生枝叶腋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一1.7厘米,两面及边缘疏被或密被柔毛,果核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

特性 分布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陆性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平均温15℃,1月平均温1.8℃,7月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湿度夏秋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或钙质土,pH值6.5—7.5。琅玡榆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浅薄的立地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树生长不良。

通常与地锦槭Acermono Maxim.、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 Bunge、铜钱树Paliurus hemsleyana Rehd.、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朴树Celti stetrandra subsp.Sinensis (Pers.)Y.C.Tang、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and.-Mazz.等组成落叶阔叶林。琅玡榆 3月中旬开花,随后长出新叶,4月下旬到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在林缘及阳光充足的地方,天然更新良好。

保护价值 为我国特有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及种质保存有一定意义。材质好,可用作江淮地区石灰岩山地造林树种。

保护措施 滁县琅玡山现为风景旅游区,由于游人众多,林下幼树、小苗常遭践踏和破坏,应加强对现有母树的保护和幼树的抚育管理,并采种繁育,扩大种植。

栽培要点 播种繁殖。种子失水后寿命较短,采后宜即播种,或在低温下和以湿沙贮藏,次年春播种。造林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山麓坡地。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