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浓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特浓奶:牛奶分类中的一种,字面意思是浓度高于一般的牛奶。专家认为“特浓奶”纯粹是概念炒作,企业并没有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进行了人工加工而成。根据外包装上的标识,“特浓牛奶”“含脂率”一般为3.5%,“特浓纯鲜牛奶”也是3.5%,而超浓的牛奶则在3.6%以上。

  给消费者对特浓奶的印象和疑问

  牛奶在中国市场渐成消费热点。牛奶厂商围绕如何提高品质大做文章,越来越浓的牛奶浓度似乎更让消费者相信钱花得真值,特浓奶便堂而皇之地在各大商场亮相了。

  这些所谓的“特浓奶”是不是真的喝过之后身体更为健康,或者说营养更为丰富?

  普通的消费者是无法识别这个问题的,专家认为“特浓奶”纯粹是概念炒作,企业并没有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进行了人工加工而成。

  特浓奶与纯鲜奶的营养对比

  根据外包装上的标识,“特浓牛奶”“含脂率”一般为3.5%,“特浓纯鲜牛奶”也是3.5%,而超浓的牛奶则在3.6%以上。

  纯鲜奶一般含脂率在2.9%左右,“特浓奶”究竟靠什么来达到3.5%或者更高的含脂率呢?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艾长余先生对“特浓奶”进行了调查。他选择了7个标有“特浓奶”字样的样品,对其中的脂肪、蛋白质、非脂干物质三项重要指标与国家现行的纯鲜牛奶标准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纯鲜牛奶国家标准:脂肪3.1%,蛋白质2.9%,非脂干物质8.1%。

  ——7个特浓奶的平均值:脂肪3.3%,蛋白质3.0%,非脂干物质8.3%;最高值:脂肪3.5%,蛋白质3.2%,非脂干物质8.8%;最低值:脂肪3.1%,蛋白质2.9%,非脂干物质8.1%。

  从上述7个特浓奶产品指标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样品的指标与纯鲜牛奶的国家标准完全一致,因此可以完全断定这个所谓“特浓奶”产品就是纯鲜奶,“特浓奶”只是企业的噱头;

  第二类:样品的其他指标与国家纯鲜奶标准指标完全一样,只是脂肪的多少有所不同,这种“特浓奶”只能称之为“高脂肪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黄连珍教授认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特浓奶”存在的主要原因。[1] 厂商中间不乏唯利是图者,在鲜奶中添加增稠剂使奶变浓变稠,然后鲜奶摇身一变就成了“特浓奶”。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方有生认为,所谓“特浓奶”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也是人为加工的。得到特浓奶有一种途径就是掺奶粉等,消费者要求喝的是原奶、纯奶,原奶、纯奶是多浓就多浓,应该顺其自然。

  企业生产“特浓奶”的原因和相关内幕

  道理其实很简单:为了高额的利润。据专家介绍,每吨奶粉仅1.6—1.7万元,它能还原成10吨液态奶,而要收购买10吨鲜奶,价格则在2.2—2.3万元,中间的差价正是“特浓奶”大行道的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在牛奶里添加奶粉提高含脂量未尚不可,但应该亮出标识,把“知情权”给到我们的消费者。不过,奶粉也不是能任意添加的,因为加多后虽然牛奶“特浓”了,但其乳糖含量就会超标,超过8—9%易引起腹泻。

  另外,有人还透露部分“特浓奶”还用了增稠剂和工业奶油。这些技术处理都会使牛奶的“本性”丢失,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价值。

  特浓奶中的概念营销

  “特浓奶”是典型的概念营销的产物,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之所在。

  其实,概念营销本无可厚非,甚至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策略。关键是概念本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更多实物作支撑。具体到特浓奶而言,这种“香浓”首先需要产地的支持,它应该来自于天然。人工炮制的“特浓”感觉,不仅在风味上容易让精明的消费者识破,而且这种在产品上“做了手脚”的行为,让消费者感觉受到欺骗。另外,概念营销的目的是打差异化招牌,而特浓奶却是背道而驰的。

  营销专家陈奇锐指出,概念营销的精髓在于,寻找能够打动你的消费者,并让他们记住你的“核心差异信息”。成功的概念必须锐利有力,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这是因为成功的概念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产品质量。

  特浓奶的概念营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特浓奶的行业标准尚未出台及其重要性

  “特浓奶”炒火的市场加剧了乳品的竞争,不过来自奶业协会、乳品加工技术委员会的信息表明,迄今为止的国家标准中并没“特浓奶”的规定。而先有需求后有市场的事实,也让行业不得不为标准的制订感到忧心重重。

  对于“特浓奶”现象,专家一致的意见是出台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约束那些惟利是图的企业的不法行为。 但这并不是说“特浓奶”的存在就是有害的,“特浓奶”和“还原奶”其实都是一个行业标准问题。虽然厂家更愿意在概念上吸引消费群,但没有标准的做法会导致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小企业参与“特浓奶”的市场竞争后,一旦为了追求目的而忽略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标准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国乳业只有一些零散的标准,如液态奶等。尽管去年农业部门又推出了安全食品标准,但对于乳业来说,还应该有一部完整的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规,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