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简介

   特拉维夫—雅法(希伯来语: תֵּל־אָבִיב-יָפוֹ,阿拉伯语:تَلْ أَبِيبْ يَافَا,英语:Tel Aviv-Yafo ),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人口38.25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4%。   

特拉维夫滨临东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千米;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卫星都市(Gush Dan),有巴特亚姆、霍隆、拉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拉马特-沙龙、赫兹利亚等城市。2005年统计,有人口304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特拉维夫被认为已出现了成为世界级城市的趋势,并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   

特拉维夫—雅法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希伯来语:יפו‎,Yafo;阿拉伯语:يافا,Yafa)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并逐渐发展成为驻巴勒斯坦英军控制下的一个大都市。在19世纪30年代到50年间,白城在帕特莱克爵士的城市规划基础上建成,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维夫被认为是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以及所谓“硅溪”(希伯来语: 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语:Silicon Wadi)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该市以包豪斯建筑铸成的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名称

   特拉维夫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那鸿·索科洛夫在将西奥多·赫茨尔的著作《新故土》(德语:Altneuland)书名翻译成希伯来语时,特意使用“特拉维夫”这个名称,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象征,隐喻古代的以色列,国家有复国的希望;而“小丘”在希伯来语中有一个不常用的含义,在考古学中表示“堆积的废墟”,因此是古代以色列国毁灭的象征。索科洛夫采用的这个名称取自《旧约·以西结书》的3章15节。 1909年,特拉维夫进行首次大规模住宅区的建设时,这一地区被取名为Ahuzat Bayit。是年底,Menachem Sheinkin提议将新社区正式命名为Tel Aviv,且得到多数市民代表的支持。   

雅法名称的原意是美丽,可能得名于它的创建者——挪亚的儿子雅弗。在约拿书中提到先知约拿不愿遵从神旨拯救敌国,从这个港口城市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 在埃及发现的古代收税记录中也提到了该市的名称。


历史

   迪森高夫广场,以特拉维夫首任市长梅尔•迪森高夫命名。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经有至少4000年的历史。在19世纪,雅法的人口从1806年的2500人增长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内已经无法容纳新增加的人口,于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墙,在城外兴建规模更大的新市区。   

特拉维夫的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仅仅是雅法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当时,一批犹太裔人士不愿居住雅法市内昂贵的阿拉伯社区,而在雅法的北郊,现在特拉维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兴建住宅。1908年,Ahuzat Bayit(אחוזת בית)住宅营造协会在雅法北面购买土地。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开始。1910年,正式确定新城的名称为“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在初建时仅仅被确定为雅法的一个郊区或卧城,在雅法上班的工人居住区。创建者们受到当代欧洲花园城市运动的影响,设计了宽阔的林荫大道。   

1914年,由于奥斯曼帝国政府驱逐特拉维夫的人口,该市的发展被中断。不过,在1917年英国人占领巴勒斯坦以后,犹太人又回到特拉维夫,重新发展。在英国托管时期,巴勒斯坦各地,犹太裔与阿拉伯裔之间的政治摩擦日渐增加。在1921年5月的雅法骚乱中,有数十名犹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杀死。此后不久,雅法的数千名犹太人搬迁到北面的特拉维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务区。该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是基于主干道的框架结构,在1925年由Patrick Geddes设计,并被市议会和市长梅尔•迪森高夫所采纳 。此后,由于特拉维夫毗邻雅法港,并且作为第一座犹太人城市,陆续来到以色列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促进了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此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由于1936-1939年的阿拉伯裔暴动,1938年在特拉维夫兴建了港口。这时,特拉维夫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雅法。   

根据1947年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裔国家和一个阿拉伯裔国家。拥有23万人口的特拉维夫成为犹太国的一部分,而拥有10万人口的雅法(其中有3万犹太裔)被划为阿拉伯裔国家的一块飞地。这一计划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于是暴力活动迅速升级,1948年4月,犹太裔开始了对雅法的进攻,许多阿拉伯裔通过海路逃离雅法,到5月14日雅法被攻陷时,该城的7万名阿拉伯裔居民中只有4100人还留在那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家在特拉维夫宣布独立。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人封锁耶路撒冷长达8个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特拉维夫随即充当了以色列的临时首都。当1949年12月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时,由于国际上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争议,大部分大使馆尚留在特拉维夫。1980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478号决议以后,已经迁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馆又纷纷迁回特拉维夫目前,除了两个国家以外,所有驻以色列的大使馆都设在特拉维夫或周边地区。   

1949年4月,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周边一些在战争中人口减少的村庄也被并入该市。这时,特拉维夫的面积扩展到42平方千米(16.2平方英里)。   

二十世纪的特拉维夫可谓是暴力攻击和恐怖活动的牺牲品,它已经数次成为巴勒斯坦好战团体的攻击目标。1994年10月19日,一枚自杀炸弹在5路公共汽车上爆炸,凶手本人和另外25名市民丧生。1996年3月4日普珥节休假期间,另一枚自杀炸弹在一台自动取款机附近爆炸,18名市民丧生。2001年6月1日,第二次大起义期间,一枚自杀炸弹在一个迪斯科舞厅爆炸,32人丧生,100多人受伤。2002年1月25日,又有20人在旧中央巴士总站附近的自杀袭击中丧生。2003年1月5日,同时发生两场袭击,23人丧生。2006年4月17日,在旧中央巴士站附近再次发生自杀袭击,造成10人丧生,12人受伤。在这些自杀袭击中,许多受害者是外籍劳工。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