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人工养殖技术(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现海蜇的全人工育苗、海蜇亲体的采捕和运输蓄养、全人工亲蜇的培育均已解决。我国从80年代起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就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天然海域的放流增殖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辽宁海洋水产研究所为研究海蜇生态学也曾采取全人工手段将碟状幼体培养至性成熟的海蜇。海蜇亲本的培育必须保持水质新鲜,一般每2天完全换水一次。培养水温,伞径100毫米以下个体时为18—20℃,大于100毫米时为20—24℃,但如果水温超过28℃,则不利于海蜇生长,可采取增加换水次数和加大换水量来降低温度,如温度过低则也可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在幼蜇培养过程中,饵料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适当投喂其它小型浮游动物,有利于幼蜇的生长发育。


应该说海蜇的育苗技术及增殖方法均已较为成熟。在此之前人工进行海蜇的养殖较少,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和对水质及环境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人工养殖是可行的,例如北方的港塭养殖。


我国南(浙江)北(辽宁)是两大海蜇重要产区,海蜇性成熟期均始于8月下旬,生殖期可持续至10月上、中旬。性产物(卵或精)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同一批性产物的排放历时数日。在一个生殖季节,性产物有2—3次排放高峰期。


海蜇人工育苗的第一步是培育出螅状幼体,人工繁殖螅状幼体的时间是秋季(8月未至10月中旬),放流稚蜇或幼蜇的时间是第二年的夏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其间相隔7—8个月时间,并有一个越冬期。因此,海蜇人工育苗的第二步是越冬管理,有室内越冬、自然海区越冬和土池越冬三种方式。海蜇人工育苗的第三步是螅状幼体经横裂生殖产生实质为幼水母的碟状幼体体。螅状幼体经越冬后,随着水温的上升,代谢加速,需相应增加投饵频次和投饵量,并多换水,促进螅状幼体个体最大限度地生长。碟状幼体营浮游生活。初生碟状幼体经1—2天摄食后,浮游能力增强,能在海洋中自由摄食与生长。一般是放流3—7日龄的碟状幼体(伞径5毫米左右)。放流时间应视海区水温而定,以水温上升至15—18℃时为好。选择放流的地点,最重要的条件是该水域有丰富的浮游生物饵料;;最好是首先选择曾经是海蜇丰产,而今资源已显著减少的沿岸河口或内湾。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