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螺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法螺

  【名称】法螺

  【学名】Charonia tritonis Linnaeus

  【别称】角螺

  【类别】软体动物

  【科属】腹足纲(Gastropoda)

  前鳃亚纲

  中腹足目

  法螺科

  【分布区域】印度洋、新西兰、菲律宾及日本等地

  【形态特征】大型个体,壳高约353毫米、宽约]88毫米。贝壳圆锥形或嗽叭形,后端尖细,前端扩展,壳质竖厚。螺层约10层,每层的壳面稍膨胀。每一螺层表面具一强大的纵肋,其基部左侧常延伸成片状。贝壳表面光亮,黄褐色,并具有半月形或三角形的褐色斑纹。壳口卵圆形,内面橘红色,具瓷光。厣角质,生长纹清细,核位于中央。 足部异常发达,肉可供食用。贝壳硕大,磨去壳顶,吹之有声,可做号角用。古时僧道所用的法螺即是此种所制。

  【生存现状】这类动物为暖海产,分布于印度洋、新西兰、菲律宾及日本等地。在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沿海由潮间带到150米深的海底都曾发现它的踪迹。法螺喜欢栖息在海藻繁茂的岩石和珊瑚礁上,过附着生活,是肉食性动物,喜欢吃海参和水螅。多在春、夏季进行繁殖。 这种动物的壳体大,壳厚,一般壳层表装饰性极丰富。螺旋部呈尖锥状,若磨去壳顶,可吹出响亮的声音。古代的部族和军队用它作为号角,由于寺院和庙宇的僧道用此作为布道昭示的法器,故名"法螺"。

  【种类】这类海洋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例如:

  1. 大法螺 (Charonia tritonis)

  2. 角法螺 (Cymatium femorale)

  3. 毛法螺 (Cymatium pileare)

  4. 褐法螺 (Ranella olearium)

  5. 扭法螺 (Distorsio anus)

  【佛教法器】法螺(梵文 dharma-sankha)为藏传佛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

  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品》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如《无量寿经》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说法之庄严。

  而法螺实际上也是佛事中所使用的法器之一。在卷贝的尾端附笛制成,状似喇叭。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乌场国有早晚吹法螺以礼佛的习俗。《广清凉传》卷上记载,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启建法会时,即以法螺、箜篌、瑟琶齐奏。 在密教之中,是灌顶所必须的法器之一。如《注进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道具绘样等三昧耶戒道具事》记载:灌顶所用的法螺为白色,长须五寸二分。

  在《略出经》中记载,灌顶时,上师应授以商佉,告言作是,从今以后,汝应转动诸佛之******。当吹无上之法螺,遍传大法声於一切处。

  关于法螺的功德在《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八卷中说:“若加持螺,诸高处望,大声吹之,四生之众生,闻螺声灭诸重罪,能受身舍已,等生天上。”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说:“若为召呼一切诸天神,当用宝螺手。”表示为召集众神的鸣示。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