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龙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沧龙科(Mosasauridae)

Mosa在拉丁语意为荷兰的默兹河(Meuseriver)

sauros在希腊文意为蜥蜴

沧龙类是种如蛇般弯曲的海生爬行动物。

第一个沧龙类化石在1780年于默兹河发现。有些专家认为这些凶残的海中掠食者,与蛇关系密切,因为它们的颚部、头颅骨结构上极度相似。沧龙类并非恐龙,属于鳞龙类,鳞龙是身上覆盖者重叠鳞片的爬行动物。沧龙类从早白垩纪的半水生有鳞目动物演化而来,例如现代巨蜥的近亲Aigialosauridae科。在白垩纪的最后2000万年期间(土仑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沧龙类成为优势海中掠食者,而鱼龙类灭绝,上龙类与蛇颈龙类衰退。

目前已知属包括:硬椎龙、沧龙、倾齿龙、圆齿龙、浮龙、Plesiotylosaurus、Carinodens、达拉斯蜥蜴、Igdamanosaurus、大洋龙、海王龙、板踝龙、Selmasaurus、扁掌龙、Amphekepubis、Goronyosaurus、平齿蜥、莫那龙、Pluridens、Lakumasaurus、Yaguarasaurus、Eonatator、海诺龙、Tethysaurus、Angolasaurus、Kourisodon、以及罗塞尔龙。

沧龙类呼吸空气,而且是强壮的游泳者,在温暖的陆缘浅海适应良好,在晚白垩纪时期相当普遍。沧龙类是胎萌生动物,而非海龟返回岸边产卵。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沧龙头颅骨

目前已知最小的沧龙类是Carinodensbelgicus,身长3到3.5米,可能生活于岸边的浅海,用它的球根状牙齿捕抓软体动物与海胆为食。较大的沧龙类较为典型:沧龙身长可达17米。海诺龙(Hainosaurus)是最长的沧龙类,身长17.5米。

沧龙类的身体形状类似现代巨蜥,但为了适应游泳,而更为修长、流线性。它们的四肢骨头长度缩减,它们的鳍状肢由修长指骨间的蹼形成。它们的尾部宽广,可提供移动时的力量。它们的运动方式也许类似现今海鳗或海蛇的运动方式。这些动物可能采埋伏,而快速加速方式捕抓猎物,而非猎食方式。

沧龙类有双铰链状的颚部、头颅骨(类似今日的蛇),能将它们的猎物整个吞下,这种类似蛇的习性能帮助确认沧龙类化石遗骸里的未咀嚼物质。在南达科他州发现的一个Tylosaurusproriger化石里,发现了黄昏鸟、一个硬骨鱼、一个鲨鱼、以及一个较小的沧龙类(硬椎龙)。曾经在沧龙类的骨头上发现了锐利的牙齿嵌进骨头内。

许多研究人员基于相同的特征,例如上颚双排突出的牙齿、双铰链状的颚部、适应缩小的四肢、以及可能的运动方式,认为蛇与沧龙类有相同的祖先。这个理论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DrinkerCope)在1869年提出,他提出"Pythonomorpha"来包含两者。这个名词有超过一世纪的时间被人遗忘,直到90年代再度被提起。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