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的虫害部分(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8.扁刺蛾[分布为害]学名thosea sinensis(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极广,全国各果产区均有分布。其食性复杂,主要为害梨、苹果、杏、海棠、桃、枣、柿、柳、杨等果树和林木树,以幼虫食叶,把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成光杆,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稍带紫色。自前缘至后缘有1条向内倾斜的褐色条纹,斜纹内侧略上方有一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状,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边缘蓝色,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蛹体长10~15毫米,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乳白,近孵化时为黄褐色。茧椭圆形,长12~16毫米,暗褐色。

[发生规律]扁刺蛾在河北省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下土内作茧越冬,次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份为害最重、8月下旬陆续老熟人士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1)利用幼虫下树入土作茧越冬的习性,在下树前疏松干周土壤,诱集幼虫结茧而后挖筛茧消灭。(2)幼虫发生期选用20%灭多威1000~1500倍液,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12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25%灭幼服3导2000~2500倍液,20%除虫服4000~6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1.8%阿维虫清2000~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9.中国绿刺蛾

[分布为害]学名此rdjd加加(moore),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其食性复杂,主要为害梨、苹果、杏、海棠、桃、枣、柿等果树,以幼虫食叶,初龄幼虫啮食叶肉,被害叶成网状,幼虫长大后把叶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21~28毫米:头顶和胸背绿色,腹背灰褐色,末端灰黄色。前翅绿色,基斑和外缘暗灰褐色。翅基有1个褐至灰褐色斑略呈六边形,后翅灰褐色,臀角稍带灰黄色,缘毛灰黄色。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5毫米,光滑,初淡黄,后变淡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6~20毫米,头小,棕褐色,体黄绿色,前胸盾具1对黑点,背线红色,两侧具蓝绿色点线及黄色宽边,侧线灰黄色较

宽,具绿色细边,各节生灰黄色肉质刺 瘤1对 ,气门线黄色。蛹体长13~15毫米,椭圆形肥大,初乳白至淡黄色,后为淡褐 色,复眼黑色,腹背各节前缘有淡暗黄褐色弧形斑。茧扁椭圆形,暗褐色。 [发生规律]在我国北方1年发生1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 越冬,5月间陆续化蛹。成虫发生于6~7月间。成虫昼伏夜出,有趋 光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幼虫于7~8月间造成为害,低龄 幼虫有群集为害性,8月份陆续老熟后,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放人纱网内,网孔以黄蛾成虫 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 叶,消灭幼虫。(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4)幼虫发 生期选用20%灭多威1000~1500倍液,50%甲胺磷1000~1500 倍液,80%敌敌畏12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倍液, 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25%灭幼服3号2000~2500倍液, 20%除虫脉4000~6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1.8% 阿维虫清2000~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10.褐边绿刺蛾

[分布为害]学名parasa consocia(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 分布于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吉林、辽宁等省、直辖市,几 乎遍及全国。其食性复杂,主要为害梨、苹果、杏、海棠、桃、枣、柿 等果树。以幼虫食叶,初龄幼虫啮食叶肉,被害叶成网状,幼虫长大 后把叶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树势 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6毫米,翅展36~40毫米;触角棕 色,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 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 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

线,后翅灰黄色。卵扁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毫米。老熟幼虫体长约25毫米,头小体短粗,初黄色。 后稍大为黄绿至绿色,背具天蓝色带黑点的纵带,背侧瘤绿色,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色、呈球状。肾体长约13毫米,椭圆形,初乳白后为黄淡褐色。茧长约16毫米,椭圆形坚硬,颜色多寄主树皮色,一般这灰褐色至暗褐色。

[发生规律]褐边绿刺蛾在北方1外发生代。以前卵在枝干上或土内的茧内越冬,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卵,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常数十粒呈块作鱼鳞状排列,幼虫于6月下旬至9月下旬至9月发生,8月为害最重。你龄幼虫有群集为害性,8月下旬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多入土或在树枝干 上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网内,网孔以黄蛾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消灭幼虫。(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选用20%灭多威1000~2000倍液,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90%敌敌畏1200倍液,20%速灭丁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2000~2500倍液,20%除虫服4000~6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1.8%阿维虫清 2000~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11.双齿绿刺蛾

[分布为害]学名parasa hilrata(staudinger),属鳞翅目,刺娥科。分布于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直辖市。其食性复杂。主要为害梨、苹果、杏、海棠、桃、枣、柿等果树。以幼虫食叶,初龄幼虫啮食叶肉,被害叶成网状,幼虫长大后把叶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12毫米,翅展21~26毫米体黄绿色,前翅浅绿或绿色,基部和外缘棕褐色,外缘部有褐色波状线纹,后翅浅黄色,外缘略带灰褐色,缘毛黄色。足密被鳞毛。卵扁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毫米。老熟幼虫体长约17毫米,粉绿色,背线天蓝色,两侧衬较宽的杏黄线,头顶有2个黑点,各体节4个枝刺丛,以后胸和第l~7腹节背面的1对较大且端部呈黑色,腹未有4个黑色绒球状毛丛。蛹体长约10毫米,椭圆形肥大,初乳白至淡黄色,后为淡褐色,复眼黑色。茧长约11毫米,坚硬,颜色多同主树皮色,一般灰褐色至暗黑色。

[发生规律]双齿绿刺蛾河南、四川、陕西、河北等省1年发生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第一代幼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第一代成虫发生十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十8月中旬开始为害,10月上旬陆续老熟,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网内,网孔以刺蛾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消灭幼虫。(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选用20%灭多威1000~1500倍液,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12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25%灭幼腮3号2000~2500倍液,20%除虫脲4000~6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1.8%阿维虫清2000~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