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矿泉水红色沉淀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食品论坛格格巫


行业:饮用矿泉水行业

产品:桶装矿泉水

背景介绍:

饮用矿泉水是指不以医疗为目的,含有一定的矿物盐和某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符合饮用标准,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产品包装形式主要有桶装(一般为18.9L PC桶装)和支装(常见的为550mL、330mL PET瓶装)

(笔者所在的企业,是否也可以略微做一些介绍?)


质量事件:客户投诉桶装水内有大量沉淀。

退货调查:客户退回来的产品内含大量红褐色絮状沉淀物,分布均匀,单位数量为批。均未开封饮用,均在保质期内,距生产日期约1周。

实验室分析:

1、红褐色絮状沉淀经沉淀过滤、浓缩后,滴加1+1的HCL数滴即溶。

2、取水源水化验分析,测得总铁含量为0.4mg/L。水样煮沸后可见黄褐色浑浊,放置约2小时后成黄褐色絮状沉淀,与投诉现象类似。

3、矿泉水本身为不含二氧化碳矿泉水,现行工艺流程中使用臭氧进行最后的消毒处理。

4、输水管道部分采用镀锌管。矿泉水pH约为6.8.

分析结论为可能矿泉水铁含量较高。但是翻查了矿泉水标准并没有关于铁含量的要求,只是《生活饮用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版中规定铁含量限值为0.3mg/L。矿泉水杀菌过程为臭氧,臭氧为强氧化剂,这两样物质一结合,亚铁离子很容易就被氧化,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查完整个标准都没见有关于铁标准的规定。后来发现,在感观指标里有一项:肉眼可见物。要求是:允许有极少量的天然矿物盐沉淀,但不得含有其他异物。本案例质量事件属于感观质量不合格。

整改措施:

1、工艺整改

对水源水进行强制曝气处理,并充分沉淀,增设储水池,保证沉淀时间6小时以上。

整改后,增加臭氧塔混合装置、储水池、过滤设备,工艺流程如下:水源——砂滤——曝气——储水池沉淀——砂滤——碳滤——多级过滤——灌装

2、工艺控制

曝气的臭氧残留浓度0.1~0.3mg/L;沉淀时间6小时以上;储水池定期清洗;各级过滤设备定期清洗、维护。

3、员工培训

水源水的管理为重点,水经处理后的给水安全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水池必须专人负责,水源周围环境卫生、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特别是臭氧混合塔的水气混合,一定要检测是否真的有臭氧,而不是空气。值班数据记录真实。

整改后跟进:经工艺整改后,未再出现类似质量事故,各工艺指标不断修订、完善。产品生产周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合理处理时间。

工作体会:

矿泉水的沉淀问题一直是厂家头疼的问题,最主要的沉淀除正常的矿物质沉淀(一般很少)就是这种铁锰被氧化后的沉淀了。曝气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目的就是使矿泉水与经过净化了的空气充分接触,使它脱去其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并发生氧化作用。当矿泉水中二氧化碳(CO2)和硫化氢(H2S)含量较高是,水呈酸性,铁和锰分别以二价的重碳亚铁[Fe(HCO3)2]和碳酸亚锰的可溶性形态存在,曝气后,矿泉水中的CO2和H2S遗失,碱性增强,氧气增加,同时二价的铁锰化合物被氧化成高价氢氧化物,形成胶状沉淀。这样,矿泉水中的铁、锰就大部分被除去了。只要保证曝气后的矿泉水符合标准,又提高了空气水产品的质量,曝气工序的目的就达到了。在饮用水生产过程中,过高含量的铁是要氧化去除的。

由质量投诉为切入点不断改进工艺措施,是提高产品质量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矿泉水国家标准虽未将铁列为限量指标,并不是说该指标不重要。桶装水一般配合饮水机加热使用,在生产过程中也普遍采用臭氧杀菌,若水中铁含量过高,经氧化会产生感观指标不合格,从而引起投诉。

查阅《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1995,对天然矿泉水水质要求分为5部分(详见该标准4.2 水质):

1、9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组分;

2、18种对人体可能有害的元素组分;

3、污染物;

4、微生物;

5、感观指标;

其中锂、锶、碘、锌、硒的含量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说明这些元素少则有益,多则有害,铁并不在其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刨刨标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标准会有不同的收获。




相关参考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规范》GB16330-1996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1995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查报告》GB/T13727-92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版)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