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基本意思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⑤五谷之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栗[姓] Lì

按《风俗通义》:

古栗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栗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


临漳县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

栗 lì  ㄌㄧˋ 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色。火中取~。 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战~。 坚实:“缜密以~”。 姓。 郑码:FJF,U:6817,GBK:C0F5 笔画数:10,部首:木,笔顺编号:1252211234


常用词组

栗暴 拼音:lìbào 英文:knuckles of a clenched fist when beating sb.on the head 意思:用弯曲的指头或拳头敲击人头,被击处肿块如栗 例句:头上挨了几个栗暴 栗黄 拼音:lìhuáng 英文:chestnut color 意思:栗子果。呈黄色,故称 出处:蟹白栗黄。——《聊斋志异·促织》 栗木 拼音:lìmù 英文:chestnut wood 意思:栗树的轻而纹理粗的木材 栗色 拼音:lìsè 英文:maroon;chestnut color 意思: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栗凿 拼音:lìzáo 英文:knock other's head by the joint of the forefinger and middle finger 意思:方言。用食指和中指的骨节敲打别人的头部 栗子 拼音:lìzi 英文:chestnut 意思:由任何一种栗属灌木或乔木产生的可食的甜味坚果


词性变化

栗 lì 〈形〉 谷实饱满 [plump-eared] 实坚实好,实颖实栗。——《诗·大雅·民劳》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天工开物》 坚实 [solid] 缜密以栗,知也。——《礼记·聘义》 又如:栗理(坚实有文理);栗然(坚实密致貌);栗密(谨严,缜密);栗温(质地密致而润泽) 庄敬,严肃 [respectful]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书·舜典》 又如:栗斯(谨慎恭敬的样子) 栗 栗 lì <动> 恐惧 [fear] 临其穴,惴惴其栗。——《诗·秦风·黄鸟》。毛传:“栗,惧也。” 吾甚栗之。——《庄子·人间世》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股栗欲堕。——明·魏禧《大铁椎传》 恐栗。——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战栗(发抖);栗栗(戒惧的样子;众多的样子);栗缩(因恐惧而颤栗畏缩);栗斯(看人的脸色) 哆嗦,发抖 [shudder;tremble]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素问》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韩非子·初见秦》 股战而栗。——《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战国策·楚策》 登高不栗。——《庄子》 又如:栗栗可惧(形容很害怕);不寒而栗 忧伤 [worry] 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栗而怂兢。——《文选·张衡·西京赋》 通“历”。历阶 [surpass] 栗阶升,听命,降拜。——《仪礼·聘礼》 通“裂”。分开 [separate;divide]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诗·豳风·东山》 栗 凓 lì <形> 通“凓”。寒、凉 [cold] 凓,寒也。——《说文》 二之二凓。——《诗·豳风·七月》 又如:栗冽(寒冷的样子);栗烈(凛冽。形容严寒)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