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类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有袋类是哺乳类动物中的一种,其特征是早产,早产儿会待在母体之育儿袋里吸奶长大。该类动物以其口袋状之育儿袋得名。育儿袋是一层覆盖乳头的皮肤。现今存活的此类动物如袋鼠、腹鼠和无尾熊。
出现和分布
恐龙灭绝的一千万五百年后, 新生代初期, 经过陨石浩劫, 恐龙的位置顺理成章地让给哺乳类动物。
有袋类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主演分布在大洋洲,此外美洲也有少数。距今约5000万年前, 澳洲和南极洲分开, 被辽阔的海洋和其他陆地隔开, 自此踏上了隔离演化的道路:
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不过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可能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类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如生活方式类似于狼、鼬等食肉类动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类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袋鼠;生活方式类似于旱獭、松鼠、野兔等啮齿类或兔类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为研究动物的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的重要地区,并被称为“活化石的博物馆”。
澳州的动、植物都独立发展。由於完全没有种族上的来往, 基於环境适应的考虑, 当地的动物开始发展出有育儿袋的特征,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类动物。简单点来说, 有袋类动物是隔离演化的产物。澳州的有袋类动物总共有二百五十多种,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过几百万年, 但由於种族老化, 五万年前只是余下一个品种。
其他著名的有袋类动物还有: 袋鼠、袋熊、无尾熊等等, 有袋类动物在澳洲生存几千万年, 它们并没有外来的敌人, 因为几千公里阔的大海洋已经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动物分开。有袋类动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为生的, 由於没有外来的敌人, 唯一能够抑制它们数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约长一公尺, 特征是它的背后有15~20条像老虎的斑纹。
后兽次亚纲中唯一的一个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垩纪起源于古兽类祖先后即经历了大发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处于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竞争着。但是随着新生代的来临,有胎盘类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进化优势,使得有袋类在大部分的大陆区域内大大衰退并最终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