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恙虫,又名沙螨、恙螨(chigger mites),属于真螨目(Acariformes)、辐螨亚目(Actinetidida)、绒螨总科(Trombidioidea)中的恙螨科(Trombiculidae)和列恙螨科(Leeuwenhoekiidae)。恙螨仅幼虫营寄生生活,其它各期营自生生活。全世界已知约有3000余种(亚种)。我国已记录有420余种(亚种)。《风俗通》曰:“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

【形态】恙螨的成虫和若虫全身密布绒毛,外形呈“8”字形。足Ⅰ特别长,主要起触角作用。由于对多数恙螨种类的若虫和成虫的了解不多,目前恙螨的分类仍以幼虫为依据。恙螨幼虫体大多椭圆形,桔红、淡黄或乳白色。初孵出时体长约0.2mm,饱食后体长达0.5~1.0mm以上。颚体位于躯体前端,由螯肢及须肢各1对及颚基组成。螯肢的基节呈三角形,端节称螯肢爪,呈弯刀状。须肢圆锥形,分5节,第1节较小,第2节最大,第4节末端有爪,第5节着生在第4节腹面内侧缘如拇指状。颚基在腹面向前延伸,其外侧形成一对螯盔(galea)。躯体背面的前部有盾板,呈长方形、梯形、五角形或舌形。盾板上通常有毛5根,中部有2个圆形的感器基(sensillary base),由此生出呈丝状、棒状或球杆状的感器(sensillum)。有眼2对,少数为1对,常位于盾板两侧的眼板上,或无眼。盾板后方的躯体上有横列的背毛,其排列的行数和数目等因种类而异。足分为6或7节,如为7节则股节又分为基股节和端股节,跗节末端有2爪和1个爪状爪间突,足上多羽状毛。

【生活史】发育过程有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等7期。卵呈球形,淡黄色,直径约0.2mm。经2~8天卵内幼虫发育成熟,卵壳破裂,逸出包有薄膜的前幼虫(prelarva)。经7~14天的发育,幼虫破膜而出,遇宿主即攀附寄生,经3~5天饱食后,坠落地面缝隙中,3~7天后静止不动形成若蛹(nymphochrysalis),蛹内若虫经10~16天发育成熟后,从蛹背逸出。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经10~35天发育为成蛹(imagochrysalis),经7~15天蜕皮为成虫。雄虫性成熟后,产精包以细丝粘于地表,雌螨通过生殖吸盘摄取精包并在体内受精,经2~3周开始产卵于泥土表层缝隙中,一生可产卵100~200个,产卵后可活1个月左右。地里纤恙螨完成1代约需3个月,温带地区每年多为1代,少数为2代。小盾纤恙螨完成1代需9个月以上,每年繁殖1代。

【生态】 1.分布与孳生地,恙螨多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孳生地为隐蔽、潮湿、多草、多鼠等场所,以江河沿岸、溪边、山坡、山谷、森林边缘及荒芜田园等杂草丛生的地区为最多;也可见于村镇附近的农作物区、菜园、瓦砾堆、墙角等处。在寒冷地带,也有适合某些螨种生存的微环境。

2.宿主与食性 ,恙螨幼虫的宿主范围很广泛,包括哺乳类(主要是啮齿类和食虫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也可侵袭人。多数种类的恙螨对宿主选择性不强。大多数恙螨幼虫寄生在宿主体表,多在皮薄而湿润处,如鼠的耳窝、会阴部,鸟类的腹股沟、翼腋下,爬行类的鳞片下等。在人体则常寄生在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成虫和若虫主要以土壤中的小节肢动物和昆虫卵为食,幼虫则以分解的宿主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幼虫在宿主皮肤叮刺吸吮时,先以螯肢爪刺入皮肤,然后注入涎液,宿主组织受溶组织酶的作用,上皮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发生变性,出现凝固性坏死,在唾液周围形成一个环圈,继而往纵深发展形成一条小吸管通到幼虫口中,称为茎口(stylostome),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通过茎口进入幼虫消化道。幼虫只饱食1次,在刺吸过程中,一般不更换部位或转换宿主。

3.活动, 恙螨幼虫活动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1~2m,垂直距离10~20cm,常聚集在一起呈点状分布,称为螨岛(mite island)。幼虫喜群集于草树叶、石头或地面物体尖端,有利于攀登宿主。幼虫在水中能生活10天以上,因此洪水及河水泛滥等可促使恙螨扩散。幼虫也可随宿主动物而扩散。恙螨的活动受温度、湿度、光照及气流等因素影响。多数种类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多数恙螨幼虫有向光性,但光线太强时幼虫反而停止活动。宿主行动时的气流可刺激恙螨幼虫。幼虫对宿主的呼吸、气味、体温和颜色等很敏感。

4.季节消长, 恙螨的季节消长除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外,还受温、湿度和雨量的影响,各地区恙螨幼虫在宿主体表有季节消长规律,一般可分为3型:①夏季型:每年夏季出现一次高峰,如地里纤恙螨;②春秋型:有春秋两个季节高峰,如苍白纤恙螨;③秋冬型:出现在10月以后至次年2月,出现1个高峰,如小盾纤恙螨。夏季型和春秋型的恙螨多以若虫和成虫越冬,秋冬型无越冬现象。

【重要传病种类】

1.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 幼虫躯体卵圆形,桔红色。眼红色,明显。盾板近似长方形,前缘和两侧缘微内凹,后缘微凸出而其中部微内凹。盾板上有羽状毛5根,包括前中毛1根,前侧毛和后侧毛各1对。感器丝状,近基部无棘,后半部有17~19个分支。感器基位于后侧毛孔的水平线略前方(图19-8)。以黄毛鼠、褐家鼠、黄胸鼠、社鼠、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台湾等省、自治区。 2.小盾纤恙螨(L.scutellare) 幼虫桔红色,眼红色,明显。盾板长方形,前缘稍内凹,后缘弧形并明显向后凸出。盾板刚毛5根,后侧毛孔的水平线与感器基在同一水平线上。感器丝状,近基部有小棘,端部分支较多(图19-10)。以黄毛鼠、黑线姬鼠、社鼠为主要宿主。分布于黑龙江、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与疾病的关系】 1.恙螨皮炎(trombiculosis) 由于恙螨幼虫的唾液能够溶解宿主皮下组织,被叮刺处有痒感并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水泡,之后形成黑褐色焦痂,焦痂脱落后形成浅在性溃疡。

2.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 病原体是恙虫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在我国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等是主要贮存宿主。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有16种,6种恙螨证实能经叮咬传播、经变态和经卵传递,地里纤恙螨可经精包传递。地里纤恙螨是南方诸省区的主要媒介,小盾纤恙螨是江苏、山东、福建的媒介;东方、小板、微红、吉首、海岛和高湖等纤恙螨为局部地区的传播媒介。恙虫病除北纬31~28˚以南地区普遍存在外,尚流行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天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3.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病原体属于汉坦病毒(Hantavirus)。在我国以黑线姬鼠为主要贮存宿主,小盾纤恙螨是其体外优势螨种,可经叮咬传播和经卵传递。

【防制原则】 1.消除孳生场所 灭鼠,堵塞鼠洞,填平坑洼,保持干燥,定期铲除住地杂草与灌丛。 2.药物杀螨 在人、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及恙螨孳生地,可喷洒敌敌畏、倍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等。 3.个人防护 不要在溪沟边草地上坐卧休息。野外工作时要扎紧衣裤口,外露皮肤可涂避蚊胺、避蚊酮、香茅油、玉桂油等,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工作后及时换衣、洗澡可减少被叮咬机会。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什么原因引起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噬齿类动物中的鼠类是该病的传染源,在广东城镇以家鼠为主,农村以社鼠、黄毛鼠为主。人在疫区的田野或草地上工作、坐卧时,特别在农忙和洪水期间,可因被受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感染恙虫病。病原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繁殖,引起皮损形成局部丘疹、溃疡或焦痂,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立克次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各器官炎症、变性病变。人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农民、与草地頻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的劳动者都易得此病,男多于女。该病潜伏期为4~20日,一般为10~14日,以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得病后对同株病原体有持久的免疫力,对不同株的免疫力仅维持数月。   在流行季节做好灭鼠工作、加强个人防护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环节。从事野外作业和郊游时注意预防恙虫叮咬。同时做好环境防护,如噴洒药物、着装、消毒等,如被叮咬应及时用酒精消毒。加强恙虫病知识的宣传,有助于降低发病率,也可以消除人们对恙虫病的盲目恐惧心理。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有什么症状]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   (二)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   (四)皮疹。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A外斐氏反应。 B补体结合试验。C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三)病原体分离。 [如何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