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头七鳃鲛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0_4.jpg

  学名 Heptranchias perlo

  命名者 (Bonnaterre, 1788)

  中文名 尖头七鳃鲛

  科中文名 六鳃鲛科

  科号科名 029 Hexanchidae

  模式种产地 Mediterranean Sea  大陆名 尖吻七鳃鲨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油棘、七鳃沙     

  栖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137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东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型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稍平扁;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前缘尖突。眼大,长椭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吻端。口裂宽,深弧形;上下唇褶不发达。颌齿侧齿而尖锐;上颌无正中齿,每侧9-10个,每齿均具一细长钩状齿头,具小齿头1-3,愈往后侧具较多小齿头;下颌正中具一齿,中央齿头大,侧齿头细小,每侧5齿,长方形,内外侧具1-5小齿头。喷水孔细小,位于眼后缘上方。鳃孔7个。背鳍一个,小而后位,起点与腹鳍后缘相对,后缘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胸鳍宽大,镰刀状,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尾鳍狭长,尾椎轴低平,上叶不发达,下叶前部具显著三角形突出,中、后部间具缺刻。体背侧暗褐色;吻腹侧及腹部淡色;各鳍灰褐色;背鳍上部及尾鳍末端灰黑色。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陆棚或岛屿棚斜坡外缘的近、外海底栖大型鲨类,一般栖息深度在100-400公尺附近,但最深可达1,000公尺,偶被捕获于水表层。主要以其它小型鲛类、小型硬骨鱼类、甲壳类及乌贼等为食。卵胎生,一胎可产下9-20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26公分。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除了东北太平洋外之世界各温带及热带海域。本省东北部及东部海域曾发现。

  渔业利用

  偶由延绳钓、流刺网或底拖网捕获,肝具丰富之油脂,但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学名 Heptranchias perlo

  命名者 (Bonnaterre, 1788)

  中文名 尖头七鳃鲛

  科中文名 六鳃鲛科

  科号科名 029 Hexanchidae

  模式种产地 Mediterranean Sea  大陆名 尖吻七鳃鲨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油棘、七鳃沙     

  栖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137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东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型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稍平扁;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前缘尖突。眼大,长椭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吻端。口裂宽,深弧形;上下唇褶不发达。颌齿侧齿而尖锐;上颌无正中齿,每侧9-10个,每齿均具一细长钩状齿头,具小齿头1-3,愈往后侧具较多小齿头;下颌正中具一齿,中央齿头大,侧齿头细小,每侧5齿,长方形,内外侧具1-5小齿头。喷水孔细小,位于眼后缘上方。鳃孔7个。背鳍一个,小而后位,起点与腹鳍后缘相对,后缘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胸鳍宽大,镰刀状,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尾鳍狭长,尾椎轴低平,上叶不发达,下叶前部具显著三角形突出,中、后部间具缺刻。体背侧暗褐色;吻腹侧及腹部淡色;各鳍灰褐色;背鳍上部及尾鳍末端灰黑色。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陆棚或岛屿棚斜坡外缘的近、外海底栖大型鲨类,一般栖息深度在100-400公尺附近,但最深可达1,000公尺,偶被捕获于水表层。主要以其它小型鲛类、小型硬骨鱼类、甲壳类及乌贼等为食。卵胎生,一胎可产下9-20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26公分。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除了东北太平洋外之世界各温带及热带海域。本省东北部及东部海域曾发现。

  渔业利用

  偶由延绳钓、流刺网或底拖网捕获,肝具丰富之油脂,但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