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新品种(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绵阳27号(原代号绵阳89-224)    1997年四川审定。累计推广620万亩。    (1)品种来源:系绵阳市农科所1984年用81-5作母本,81-24作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1990年育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春性,全生育期185~190天,比80-8早熟3~5天。千粒重50~56克,白粒,品质较好。株型紧凑,茎秆矮健。分蘖力中上等。抗逆性较强,耐旱、耐湿、耐肥。抗倒能力强,明显优于对照。抗病性较好,高、中抗条锈病,轻感白粉病和赤霉病,其抗条、叶锈病性和抗白粉病性显著优于绵阳11号和80-8,抗赤霉病性则与之相当。    (3)产量表现:该品种1993~1994年参加内江市区试,亩产分别为308.3公斤、375.2公斤,分别比对照绵阳19号增产5.1%及3.1%。1994年参加5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1.81公斤,比对照绵阳19号增产7.0%;自贡市1994、1995两年8个点区试,亩产分别为228公斤、283.4公斤,分别比对照80-8增产7.8%及2.9%。1995、1996两年5个点生产试验,亩产分别为252公斤、260.1公斤,分别比对照80-8增产14.6%及9.1%;参加雅安、陕西的安康地区安排的区试,增产效果变明显。    (4)适宜种植区:适宜内江、自贡及相似地区种植。

绵阳29    1999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590万亩。    (1)品种来源:该品种绵阳市农科所1985年用绵阳11作母本,与江油市农科所自育品系95--3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按系谱法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在川西平原全生育期200~205天,春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偏弱,叶色较深绿,叶片中等偏直,株高85~90cm,茎秆弹性好,抗倒、耐肥、不耐瘠,耐旱性中等偏弱,穗长卵园形,穗长11~15cm,穗粒数40~48粒,长芒、白壳、白粒、干粒重42~45克,容重94克/升,粗蛋白含量14.63%,湿面筋含量35.1%,出粉率80.4%,穗层整齐,落黄转色好,易人工脱粒,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    (3)产量表现:1995~1996年广元市区试平均产量244.5k9,较cK(80-8)增产4.5,1996~1997两年绵阳市区试平均产量305.9k9,较cK绵阳26增产3.09%,1996年广元市三个点生产试验.按cK增产5.3%,1997年绵阳三个点生产试验较cK增4.52%。    (4)栽培要点:该品种在川西平原以10月24~11月4日播种为宜,机条播或小穴疏株密植亩2.5~3.2穴,基本苗16~18万,以农家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亩施纯氨10~15kg、底肥占80%,及时迫施三叶肥,抽穗后注意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该品种适宜四川平坝及丘陵区漕沟田和一、二台土种植。

绵农5号(原代号8713-21)    1997年四川审定。累计推广92.5万亩。    (1)品种来源:系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于1983年选用优良的高代品系09187-1与8102-11进行杂交,经四年培育选择于1987年育成。    (2)该品种属中熟种,全生育期198天左右,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株高90厘米,株型紧凑,长芒、白壳,千粒45克左右。品质及抗病性较好,经病圃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感白粉病、 赤霉病和叶锈病后期,熟色好,易脱粒。较抗穗发芽。    (3)产量表现:经产量鉴定和品试后,于1993年进入省预试,平均亩产325.1公斤,比对照川辐3号增产8.9%,名列第一位。1995年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358.9公斤,比对照增产9.9%。199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1.3公斤,川辐3号增产8.2%。    (4)适宜种植区:适宜绵阳20号种植区种植。

川育14    1998年四川省审定,1999年国家审定。累计推广122.5万亩。    (1)品种来源:系中科院成都生物所89年用"9902"作母本,"21646"作父本杂交经四年六代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春性早熟种,全生育期19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生长势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90cm 左右,抗倒,穗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穗结实小穗20~22个。穗粒数37.4~47粒。千粒重40~45粒,各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优质面条标准,中-高抗锈病,中抗-中感赤霉病,感白粉病,抗旱、抗稿发芽力强,耐低温,易脱粒。    (3)产量表现:1995~1997年三年参加省区试,1995~1996年平均亩产333.3kg,比对照80-8增产0.8%,达显著水平,居试验第二,1996~1997年平均亩产305.2公斤,比对照"绵阳26"增产4.6%,达显著水平,居试验第一,1997年在省内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4.2kg,比绵阳26增产4.1%。1997年在双流、新律、邛睐大面积示范1813万,平均亩产392.352公斤,最高1.7亩亩产达501.6kg。    (4)栽培要点:川西北10月底-立冬播种,川东南11月初-立冬前后播种。种植密度10X200cm撬窝点播或20cm行距条播,基本苗15~18万/亩,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防治病虫草害。 宜麦7号    1999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48.97万亩。    (1)品种来源:系宜宾市农科所用多亲本逐级聚合杂交的早熟选系87016c-4作母本,与绵86-5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77天左右,苗期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株高66~76厘米,株型紧凑、抗倒、品质好,穗长方形,每穗40粒左右,红壳,短芒,红皮籽粒,千粒重45克左右,容重781克/升,出粉率71.4%,粗蛋白16.95%,湿面筋47.3%。97年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    (3)产量表现:1996、1997年在宜宾、泸州市区域试验23点次,增产21点次,平均亩产275.9公斤,比对照绵阳26增产6.5%;1997年生产试验4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88.0公斤,比对照247.2公斤增产16.5%,增产幅度8.5~25.8%:1996~1998年大面积示范,亩产252.6-313.7公斤,比对照增产7.8~9.3%。    (4)栽培要点:播种期川南一般11月7~8日前后两天,忌早播:基本苗13~16万苗/亩,小窝疏株密植,预留行套种可适当增加密度,适当增施肥料,底肥氮、磷、钾配合,追肥宜早:及时防治蚜虫等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川南平坝、丘陵区以及其它相似的地区。 攀麦7号    1999年四川省审定。    (1)品种来源:系攀枝花市农科所用贵州的小麦品种"兴原1号"为母本,与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的"绵阳15号"为父本,1988年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择和夏播加代,于1992年稳定成系,品系代号"攀麦93-1"。    (2)特征特性:攀麦7号系春性中熟种,全生育期201天左右,幼苗半直立,长势旺,株高85cm左右,茎杆健壮,抗倒力强。穗长方形、粗短、长芒、白壳、小穗多花多实。穗粒数40粒,千粒重47克,籽粒饱满,白皮。容重810克/升,粗蛋白12.0%,湿面筋24.7%,出粉率69.0%,高抗条锈,轻感白粉。    (3)产量表现:1996和1997 年连续两年参加了四川省高原小麦新品种区试,13点次的平均亩产432.0公斤,较对照西辐4号增产6.67%,达到显著水平。1998年参加生产试验,三个参试点产量变幅为426.7~511.2公斤,平均亩产473.8公斤,比对照增产14.3%。    (4)栽培要点:亩用种量10~13公斤,视墒情确定播量。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浅山区、应在10月下旬播种,高海拔区适当延迟。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凉山州、攀枝花市、阿坝州等地区种植。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