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杨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植物名称:小叶杨
别名:南京白杨
拉丁文名:PopulussimoniiCarr.
科属:为杨柳科、杨属。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simoniiCa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晒干。
原形态:小叶杨,乔木,高达20m。树皮沟裂;树冠近圆形。幼权小枝及萌枝有明显棱脊,老树小枝圆形。芽细长,有粘质。叶菱状卵形、菱状椭圆形或菱装倒卵形,长3-12cm,宽2-8cm,先端骤尖或涸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下面绿白色;叶柄圆筒形,长0.5-4cm。雄花序长2-7cm,序轴无毛,苞片细条裂,雄蕊8-9(-25);雌花序长2.5-6cm苞片淡绿色,裂片褐色,柱头2裂。果序长达15cm;蒴果小,2(-3)瓣裂,无毛。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态环境:一般多生于2000m以下,最高可达2500m,沿溪沟可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性味:味苦;性宣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风湿痹疹;跌打捉痛;肺热咳嗽;小便淋沥;口疮;牙痛;痢疾;脚气;蛔虫病
小叶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性状:性状鉴别,树皮呈筒状,厚1-3mm。嫩皮灰绿色,表面有圆形皮孔及纵纹,偶见枝痕;老皮色较暗,表面粗糙,有粗大的沟状裂隙。内表面黄白色,有纵向细密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树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散有石细胞群,石细胞壁厚,沟孔不显着。韧皮部纤维束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交互排死成不连续的环状;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昌鞘纤维,并有少数石细胞,呈方形、三角形、圆形、长形,直径29-59μm,有的长达176μm,壁较薄,层纹及沟孔明显。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m,树冠长卵圆形,干皮幼时灰绿、光滑,老时暗灰、纵裂。小枝红褐或黄褐色,具棱,叶菱状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缘具细纯锯齿,长3-12cm,宽2-8.5cm,两面光滑无毛,叶表绿色,叶背苍绿色,叶脉和叶柄均带绿色,雌雄异株,雌雄花均为柔荑花序,蒴果无毛,2-3瓣裂,种子小,有毛,先叶开放,花期4月,果熟4月。
产地分布:为中国原产树种。华北各地常见分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多生长于溪河两侧的河滩沙地。
小叶杨
生态习性:为暖温带树种。喜光,喜湿,耐瘠薄,耐干旱,也较耐寒,适应性强,山沟、河滩、平原、阶地以及短期积水地带均可生长。生长迅速,萌芽力强,但寿命较短。
园林用途:树形美观,叶片秀丽,生长快速,适应性强,是水湿地带四旁绿化的良好。但寿命较短,一般30年即转入衰老阶段。
其他价值:木材轻软,纹理直,结构细,易加工,可供建筑、家具、造纸、火柴等用途使用。
繁殖与栽培:扦插繁育为主,也可播种育苗,扦插易成活,枝插、干插均可。栽培无特殊要求。常有叶锈病、褐斑病及杨天社蛾、大透翅蛾、黄斑星天牛等病虫危害,应注意及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