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绿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 peacock green glaze) 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绿釉,实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早在汉代时,我国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釉陶制品,从未间断过,金代扒村窑和元代磁州窑等都有单色绿釉,以及绿釉釉下彩绘的制作。大同金阎德源墓出土一对孔雀绿釉黑花玉壶春瓶,为我国的早期制品。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的朋加地方出土的一件元代玉壶春瓶,为典型的元代孔雀绿釉釉下彩绘制品。所不同的是,唐、宋、元时期的孔雀绿釉产品为陶胎,明、清时期的为瓷胎。

最早的实物见于宋代,以后的金元明清都有烧制,由于烧成温度低,胎釉结合不好,故见到的孔雀绿器物多有剥釉现象。至明代早期,这一工艺渐趋成熟。景德镇官窑遗址曾经出土过永乐时期的孔雀绿釉标本,到宣德时期由于采用了二次烧成,釉面脱落的问题得以解决,成化、正德时期都有很精彩的器物传世。至清初,这一品种仍受到欢迎,清三代多有烧制,工艺精湛。孔雀绿釉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何代的器物釉面多有细碎的开片出现,釉内有稀朗的气泡。早期器物的胎体瓷化成度很差,有些纯粹就是陶胎,胎色砖红或灰白,以手扣之与瓷胎声音完全不同。孔雀绿釉有偏绿的,也有偏蓝的,一般釉下是以黑彩作画,二者相互映衬,呈现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就图案绘画水平看,宋元时期人物题材的水平最高,其次是动物纹和山水纹,总体上呈现一种简练飘逸,无拘无束,却又十分传神的绘画风格。元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便直接继承自磁州窑的这种优秀的绘画技法和风范。

 孔雀绿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一种低温颜色釉,它宛如孔雀羽毛般雅丽青翠而得名,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的商贸往来,其原料、技术、制品被带入中原,并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今仍可见到内蒙古博物馆中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陶瓷器存世。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但品种、数量极为稀少,所见存世标本均为偏低湿釉的出土物,受土壤年久侵蚀,釉彩大部分已脱落斑剥,实难以“孔雀绿”相称。从明代景德镇珠山遗址的出土物分析,洪武、永乐朝没有孔雀绿釉器的制作。宣德时景德镇御窑厂旧址,见有出土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孔雀绿釉的产品见有三足炉、高足碗盘、玉壶春瓶等多种器开标本出土传世。之后的明成化、弘治、正德等朝和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有孔雀绿釉瓷器烧造传世,至康熙时极盛。需要说明的是,在明代宣德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兴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完美的孔雀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而“孔雀绿”之名称,系明宣德时期的产品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则得名。

孔雀绿釉瓷器的制作,早期制作方法简单,系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湿烧成,因而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故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后期的元代浮梁瓷局官窑,对瓷器制作要求较为严格,其孔雀绿釉瓷制作,是先在高温中烧成涩胎或白釉瓷,再在其上施孔雀绿釉,后再入窑二次低温烧成,属地二次低温釉。因此具有低温釉的共同特征,即容易因釉面与坯体的膨张系数不同,而出同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严重者在受到年久风化、土壤侵蚀时,釉面出现成片成块局部脱落现象(见图)。对比之下,清代康熙官窑的孔雀绿釉制品,改进较大,窑温提高,胎釉结合紧密,但在放大镜下仍可看到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此亦为“清三代” 孔雀绿釉瓷的鉴别特征之一。
   玉壶春瓶因《诗品•典雅》中“玉壶买春”而得名,由唐代寺院净水瓶演变而来,定型于北宋,基本形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其功能为早期的装酒具到明清的陈设瓷。其造型各代略有区别:宋瓶形体修长优美、楚楚动人;元瓶细颈瘦肩、圈足外撇;明瓶颈部较粗、下腹肥壮;清瓶肩脖臃肿、颈短腹肥;民国时已毫无高雅端庄的气质,笨拙蠢俗。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明代孔雀绿釉玉壶春瓶”(见图一、图二)。该瓶高9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5.5厘米,足径3.5厘米。瓶的腹部和颈部可见两道接痕,为三切坯胎制作。该瓶具有元瓷的某些特征,圈足外撇露胎,足端平切,内见旋削痕和中心突起。瓶内口沿及外壁施满孔雀绿釉,因年久风化和土壤侵蚀,瓶体部份成片剥釉,内见光滑素烧涩胎,可见文献所言为二次入窑烧成,所言不虚。瓶外孔雀绿釉釉层中可见密集细小开片;转折积釉处为深绿色,釉表有严重的土沁包裹,应系出土物,据传为明墓出土,伴有洪武古钱币等明早期器物出土。从该瓶听器型、胎釉、制作工艺、出土地点等综合分析鉴别,应为明代早期景德镇窑的孔雀绿釉制品。该瓶因器型较小,剥釉严重,又为土沁所包裹,数十年前在闽北邵武修316国道的弃土中被发现拣回收藏,实为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古陶瓷断代标准型标本器物。

孔雀绿釉黑花人物动物纹梅瓶,收自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鼓楼市场,那时已故古陶瓷巨擘冯先铭先生一有闲暇,便经常逛鼓楼一带的摊店,曾经数次与该器的收藏者马先生一同鉴赏此器,认为应是宋金之物,存世稀少。但就其一些时代特征看,稍稍向后,推至金元时期应该也是可以的。孔雀绿釉黑花梅瓶高26厘米、口颈4.3厘米,口内挂黄釉,近唇口,短直颈,丰肩直腹渐收,至胫足部稍外突,浅挖足,平砂底,可见旋痕,肩部有小片剥釉,足部有裂纹。自上而下分三层纹饰,主题纹饰三开光内分别为仕女、文人、独脚站立的仙鹤,间隔之间的空百填绘云气纹。画法极为飘逸潇洒,应为绘画功力不凡者所为。类似的器物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200页收有一件,器型基本一致,只是绘画内容有些区别。此类器物时代风格鲜明,工艺特点突出,绘画风格独特,故鉴定并不难,拍场上亦有成交纪录,是典型的高古瓷器。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