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鲢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lndo-Pacific tarpon)

俗名海鲢鱼,海鲢目、大海鲢科、大海鲢属。海鲢目(Elopiformes)大海鲢(Megalopidae)科的海产鱼,与北梭鱼(bonefish)和海鲢(ladyfish)近缘。背鳍的最後一根鳍条延长;突出的下腭两侧之间有一骨质喉片;鳞大而厚,银白色。大西洋大海鲢(Tarpon atlanticus或Megalops atlanticus)产於大西洋热带近岸和中美太平洋沿岸,有时也见於河中。常浮出水面吞空气。体长可达1.8公尺(6呎),重可逾45.4公斤(100磅),是受人喜爱的游钓鱼类。曾捕到重达136公斤以上者。太平洋大海鲢(M. cyprinoides)为一近似种。 海鲢目大海鲢科大海鲢属的1种。成鱼体长260毫米左右。体长形,侧扁,背、腹缘近于平行,腹部圆,头下有一块喉板。眼大,脂膜窄,眼间隔平。口上翘,下颌突出向上。牙绒毛状。鳃孔大,无假鳃。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体被大圆鳞;头和鳃盖无鳞。侧线鳞42。背鳍条18,其最后一鳍条向后延长呈丝状,到臀鳍基的后上方;臀鳍条26;尾鳍深叉形。椎骨67~68。体背深绿色,侧线至腹部为银白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尾鳍的边缘以及胸鳍的末端散有小黑点。分布西达非洲南岸,南达大洋洲,东达波利尼西亚,北达日本。在中国的南海、东海岸之海口、汕尾、厦门沿海曾有捕获。

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集群性鱼类。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有时也进入江河。食小鱼和虾类。仔鱼有变态发育。肉味鲜美。国内分布于南海、东海;国外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 中型海产鱼类。通常体长260毫米,体重400克。体长形,侧扁。腹部圆,无棱。吻略钝。头腹面有喉板。眼很大,有脂眼硷。口大,上翘。上颌骨宽,向后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及舌均具绒毛状小齿。鳃孔大。体披大圆鳞。背鳍位于体的中部,最后鳍条向后延伸到臀鳍基的后上方。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鳍基比背鳍基长。胸鳍位低。腹鳍位于胸鳍与臀鳍之中间。尾鳍深分叉。体背部深绿色,体侧和腹部白色,各鳍淡黄色。

生活于浅海,在海湾或海河交汇处皆能捕到。以浮游生物及小虾为食。肉味丰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产量少。 古生物

[时代]侏罗纪晚—白垩纪早期; [分布]欧洲; [产地]大海鲢用它小的锥形齿来捕捉小海生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小鱼。

大海鲢为纺锤形,颅短并有显著对称的叉形尾。单独的背鳍和肛门鳍比成对的胸鳍和骨盆鳍要大得多。身体有薄而圆的鳞保护。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沿岸浅处,有时进入河口咸淡水区。体长一般20~50 cm,最大可达1 m。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和南岸,东至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南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和中国。在我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最早报道于广州,以后陆续报道于台湾,海南岛海、昌江等地。

[特征] 本鱼近似海鲢,体较为短壮,略形侧扁。被大圆鳞,侧线直走。背鳍稍小于臀鳍,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臀鳍基底没有鳞鞘。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和尾鳍的边缘灰色。胸鳍末端散有小黑点。体长可达100公分。 [生态] 本鱼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水域,有时进入河口区。摄食小虾和小鱼。幼鱼发育经变态过程,即[细头挟带型」期。

[经济利用] 食用鱼,但味道较差且多刺,通常腌渍成咸鱼。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