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龙角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拉丁名 Taraktogenos annamensis Gagrep.
中文名 大叶龙角
拉丁科名 Flacourtiaceae
中文科名 大风子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云南、广西(龙州)
现状 稀有种。又名麻波罗,仅云南南部部分地区有分布,由于这些地区农垦事业的发展,原有植被大部被毁坏,种群数量大减,有的地区已经绝灭,应积极加以保护。
海拔下限(米) 150
海拔上限(米) 12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l0-20米,胸径20-35厘米;树皮灰白色;小枝有瘤状突起,幼时被柔毛。叶互生,革质,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6一10厘米,先端短渐尖或突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微被柔毛,侧脉5-7对;叶柄长2一3.5厘米,先端具肥大的关节。花单性;雄花多数,排成聚伞状伞形花序,成簇腋生,花梗长2-3毫米,密被短柔毛,薯片和花瓣4一5,鳞片不显,雄蕊多数,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直径约1.4厘米,萼片4,花瓣8,边缘成稀疏的流苏状,鳞片与花瓣等长,基部增厚,密被短柔毛,子房卵球形,长5一6毫米,密被短柔毛,无花柱,柱头盾形,4一5裂。浆果成熟时直径达12(一15)厘米,密被暗褐黄色或棕褐色短柔毛,果皮本质,内有种于30-40,稀更多;果梗粗状,长约1.5厘米,粗1厘米;种子椭圆形,具不规则的钝棱。
特性 分布区属低、中山雨林或季雨林,高温多湿,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温19--22℃,极端最高温38--41℃,极端最低温不低于0.5℃,相对湿度为70--80%;年降雨量1200--2200毫米,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干季多雾,可补偿水分的不足。土壤多为紫色砂质页岩形成的黄壤,有机质层厚,pH值4.5--6。在林中属3--4层乔木,林地上罕见其更新的苗木。果熟期一般在5--7月,或10--12月,通常花果并存。
保护价值 大叶龙角是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成分之一,我国仅有此1种,分布区狭小。种子油与进口的大风子油相近,均含同类的大风子酸chaulmoogric acid、 副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告尔酸gorlic acid等,可供医药用,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 本种多分布在保护区之外,果实尚未成熟时,被当地民族采作药用。建议有关部门对现存的植株应加强保护,积极采种、栽培,以利保护物种和永续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由于种子富含油脂,酸败,不宜久藏,应随采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