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嗅脑[Olfactory brain] 大脑半球的底面,为嗅脑的各部分,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梨状叶、海马和齿状回等部分。(即嗅球、嗅束、嗅纹、嗅三角和嗅皮质(梨状皮质))。嗅球(Bulbus olfactorius)略呈卵圆形,位于底面最前端,接受来自鼻腔嗅区的嗅神经。嗅球的后面接嗅束。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嗅束和外侧嗅束。内侧嗅束伸向半球的内侧面到达隔区,外侧嗅束向后延续为梨状叶。内、外侧嗅束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Trigonum olfactorium)。嗅三角的后部有大量小血管穿人的部位称为前穿质(Substantia perforat arostralis)。它们的深部为基底核(纹状体)。 梨状叶(Lobus piriformis)的表层是灰质,称为梨状叶皮质。梨状叶内有腔,是侧脑室的后角。在梨状叶的前端深部有杏仁核,位于侧脑室的底面。梨状叶向背侧折转,为海马回(海马旁回)。海马回转至侧脑室成为海马。海马回在折转处,借助海马裂与内侧的齿状回相邻。海马(Hippocampus)呈双角状,也称海马角。海马由后向前内侧伸延,在正中与对侧海马相接,形成侧脑室底壁的后部。海马的纤维向外侧集中形成海马伞。伞的纤维向前内侧伸延并与对侧的相连形成穹窿。穹窿(Fornix)在脑的正中面位于胼胝体腹侧,与胼胝体间有透明隔,向前下方终止于下丘脑的乳头体。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和海马等,因其位置在大脑和间脑交界处的边缘,所以称为边缘叶(Lobus limbica)。边缘叶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和中脑的被盖等),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联系,合成一功能系统,称边缘系统(Systema limbica),其活动与情绪变化、记忆和内脏活动有关。嗅脑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爬行动物统治地球的时候就已形成,它控制着最原始的行为——愤怒与恐惧、欲望与饥饿、进攻与撤退。动物的嗅觉十分敏锐,与各种记忆器官有密切联系,而人类的嗅脑则自数万年以至数十万年前开始逐渐退化,现在仅有小指尖大小的痕迹残留,虽然如此,可以认为当时原始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各种记忆现在仍然继承下来,因此,给人类嗅闻各种推测是相当于太古时期的生活环境的气味,则使人本能地追寻尽可能早的记忆,并且颇为清楚地记起幼少时期的各种念头,不知不觉地开始发挥记忆的再归作用。由此使大脑、小脑、间脑等一齐活化,输送到脑细胞的血液增多,大量供给氧和必需的营养成份,其中包括合成多肽的各种氨基酸。每日多次嗅闻这些香味,可使脑部反复地进行活化,记忆回路畅通无阻,因而可防止或延迟老人痴呆症的前驱症状发生,并使痴呆症状的发展受到抑制,也有可能回复健康。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